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的淵源可追溯到私立東陸大學的採礦冶金系,1988年6月,為適應形勢發展,採選系更名為“資源開發工程系”,地質系更名為“國土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系”,1993年獲“礦產地質與勘探”博士點,1997年、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獲得“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地質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和2000年國家人事部批准分別設立“礦業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獲“地質工程、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

學院概況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位於昆明市蓮花池畔的昆明理工大學蓮華校區,是昆明理工大學辦學歷史最長、水平最高、層次最全的學院之一。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25年3月。當時,雲南私立東陸大學成立了採礦冶金系並開始招收本科生,後來東陸大學改組為雲南大學,採礦冶金系改名為礦冶工程系,歸屬於雲南大學工學院。1954年8月,根據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方案,雲南大學工學院分立出來組建了昆明工學院,定性為以有色金屬和採礦為重點的多學科性工學院。昆明工學院成立後,原來的礦冶工程系分成了冶金系和採礦系,冶金系設有礦物精選和有色金屬冶煉兩個本科專業,採礦系設有金屬與非金屬地質測量及找礦和礦區開採兩個本科專業,一個兩年制專科採礦專修科。1959年,金屬與非金屬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從採礦系中分出成立地質系,採礦系則新增礦山機械專業。1964年,礦物精選專業從冶金系分出併入採礦系,採礦系同時更名為採選系。1972年地質系增設工程測量專業,73年開始招收短期進修班,7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0年,採選系的礦山機械專業劃歸機械系。1988年6月,為適應形勢發展,採選系更名為“資源開發工程系”,地質系更名為“國土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系”。1995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昆明工學院更名為昆明理工大學。1999年12月,“資源開發工程系”與“國土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系”合併成立“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國土資源工程學院的軟硬體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學院現有四個系一個所,七個本科專業,十一個工學碩士點,三個理學碩士學位點,兩個管理學碩士點,四個工程碩士領域,一個七個工學博士學位點,三個管理學博士點,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三個省級重點學科。學院的地質、採礦、選礦學科1998年6月被雲南省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協調小組和雲南省經貿委認定為“雲南省礦業開發產學研聯合研究開發中心”,由學院設立的“昆明理工大學安全生產培訓中心”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認定的國家二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2006年,雲南省教育廳在學院設立了“雲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則批准學院為“西部特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建設單位。還有“中國有色地質調查中心西南地質調查研究所”也設在該院。另外,學院還有10個經學校或相關部門批准設立的研究所(中心),利用各自的學科優勢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

學院現有教職工128人,其中73%是專職教師,27%具有博士學位,21%具有正高級職稱。通過多種途徑的培養鍛鍊,又湧現出一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的中青年骨幹教師,擔負起了主幹課程的主講教師或重要科研課題的負責人。

根據學校“十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目標和方向,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學院今後辦學的目標定位是:瞄準國際學術前沿,立足西南,輻射全國和東南亞,服務於礦業和城鎮建設,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培養及科研相適應,成人教育與繼續教育協調發展,工科為主多學科配合,把學院建設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重點學院,成為西部大開發和地方經濟建設所依託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基地。

辦學成就

學院擁有的各類用房總面積現已達10320平方米,其中教師、研究生工作用房占22%,每位教師和幾乎所有高年級的研究生都能有一個固定的工作學習場地。科研實驗用房占65%,有各專業實驗室38個,科研試驗儀器設備資產總值近一千四百萬元,其中新近投資250餘萬元建成的微量元素檢測分析室,和投資70餘萬元建成的礦物晶體偏光顯微觀測互動試驗室,在國內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另外,學院還投資近240萬元,建成了全國高校礦物加工專業唯一具有日處理量3-10噸規模的,可浮選、重選、磁選、控溫攪拌連續浸出的中試車間,具備了承擔有色金屬、黑色金屬選礦,化工礦產加工,稀貴金屬提取等方面多流程結構、多方法聯合的中試和半工業性試驗的能力。而學院的地學博物館則是全校的一大亮點,擁有絕世古生物標本、珍貴的世界岩礦標本一萬多件,在國內的高校中難得一見,1998年被認定為中國地質學會和雲南省科協的“科普教育基地”,除滿足教學需求外,僅2004—2006三年期間就接待了國內外各方面的參觀者9800餘人。

據近三年的數據統計,學院在校的各類國家計畫全日制學生在兩千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約占74%,碩士生約占19%,博士生約占7%,平均每年為國家培養本科生380餘人,碩士研究生200人,工程碩士30人,工學博士20人。據粗略統計,學院各專業至今已累計為社會培養了各層次人才近二萬餘人。

學院的這支師資隊伍,是一個結構合理、優勢突出、專業特色顯著的學科群體,在國土資源規劃與開發、礦產技術經濟、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水工環生(水文、工程、環境、生態旅遊)地質、新興礦物材料和非傳統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環境地質綜合治理、城市環境地質治理、地質災害防治、地震工程地質力學、地形變形監測分析和預報、工程測量的套用、大氣折射理論與在空間測量技術中套用的研究、基於GIS的國土資源信息數位化工程理論、土地資源信息數位化、採礦理論及套用、岩石力學和岩體工程穩定性、工程爆破、工礦企業通風除塵與安全技術、礦物化學開採、系統工程與礦業人工智慧、選礦設備和工藝、粉碎理論、浮選表面化學及浮選理論、磁電選礦與磁性材料、黃金提取、選礦自動化等方面,已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據不完全統計,建校以來學院的各專業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1000餘項,總經費超過億元以上。學院的科研創收在學校一直名列前茅,2001~2005年度,每年都有一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研究項目類型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餘項,國際合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200餘項,以及承擔企業科研項目400餘項。在這些項目中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有200餘項,國家專利30餘項。在著書立作方面,公開出版專著和主編教材40餘本,參編各類教材和學術著作3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超過2000餘篇。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 高建國

黨委副書記: 劉殿文

院 長: 童雄

副院長: 李 波

副院長: 方源敏

副院長: 楊 溢

院長助理: 周 平

院長助理:郭 承

工會主席: 程善德

師資隊伍

截止2012年3月16日,學院共有教職工166人,其中專任教師133人,教授28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40人,博士學位62人,實驗室15人,獲博士學位者35人;有8人享受省級以上“有突出貢獻專家政府補貼”;有9人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稱號。

學院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外,學院也在不斷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學院就有22位青年教師在攻讀博士學位。學院還規定:新教師都必須經歷一個培養期,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作一對一的傳、幫、帶。在學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運作下,學院的師資隊伍正在穩固和高質量地發展。

系部介紹

地球科學系

地球科學系簡稱“地科系”,是昆明理工大學辦學歷史最長、水平最高、層次最全的教學部門之一。1998年,“地科系”被確定為雲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省級重點學科點,2006年又被確定為“雲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地科系”現有“資源勘查工程”(省級重點學科)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兩個本科專業,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工學碩士點(下設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礦產資源經濟、旅遊地質與地質遺蹟共五個二級學科工學碩士點),四個二級學科理學碩士點(“構造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和“地球化學”),一個“旅遊管理”二級學科管理學碩士點,以及一個“地質工程”工程碩士領域。還有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工學博士點(下設五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一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地科系”現有在職人員41人,其中10人有正高級職稱,13人有副高級職稱;19人具有博士學位,3人做過博士後研究;12人是留學歸國人員或有留學經歷;還有博士生導師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人選1人,雲南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創新人才2人,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人。

在硬體設施方面,“地科系”有16個專業實驗室,實驗及科研用房面積達2500餘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及礦物、岩石、化石標本等價值2100餘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3台,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14台,主要設備價值1000餘萬元,還建有地學博物館(博物館有17000餘件國內外珍貴的岩礦石及古生物化石標本等,是國內高校中建立較早和擁有全球珍貴岩礦和古生物化石的少數幾個博物館之一)。以此為基礎,2007年已成功申報成為雲南省“地學實驗示範教學中心”和教育部“西部重點成礦區帶礦產地質及地質環境重點實驗室”。

礦物加工工程系

簡稱“礦加系”,現設有一個本科專業,即“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該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之一,其辦學歷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東陸大學工學院礦冶系,至今已有82年的歷史。“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原名為“有用礦物精選”專業, 196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設立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鬥和發展,“礦加系”已經從最初的單一選礦專業發展為綜合性的礦物加工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層次從專科本科、工學碩士、工程碩士、博士到博士後,形成完整體系,成為國內重要的礦物加工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基地。

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開發選礦新工藝和新設備,大力實現工程化和產業化,是本學科數十年形成的傳統和特色。已經形成的穩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四個,即:

新型選礦設備研製開發:開發原理先進、結構新穎、節能高效的碎磨礦設備和選別設備。已申請和獲得了16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權。 選擇性磨礦及礦用耐磨材料:選擇性磨礦及礦用耐磨材料是本學科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成果突出。由老一輩專家李啟衡教授主編、後由段希祥教授改編的《碎礦與磨礦》教科書,幾十年來一直是全國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通用教材,仍被十幾所大學採用。該方向的選擇性磨礦理論及套用和科學的裝補球方法已獲得7億多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難處理及非常規礦產資源加工技術:針對中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貧細雜”的特點,該學科進行了長期艱苦攻關,在難處理氧化銅礦、高磷赤褐鐵礦和低品位硫鐵礦等非常規礦產資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的成果。

資源開發工程系

簡稱“資開系”,現設有兩個本科專業,即“採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專業,其中採礦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之一,其辦學歷史可溯源到1925年私立東陸大學工學院礦冶系,2001年雲南省將“採礦工程”學科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有三個工學碩士點(即採礦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岩土工程),一個工程碩士點(即岩土工程),另外還有一個“安全生產培訓中心”,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2003年首批認定的國家二級安全生產培訓機構。

採礦專業本科主要培養掌握金屬、非金屬礦床現代化開採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從事礦區的開發規劃、礦山設計、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幹專業課程是地質學、岩體力學、爆破工程、井巷工程、地下開採、露天開採、礦井通風與安全、礦業系統工程。

安全專業本科主要培養從事礦山、冶金、化工、機電、建設工程等安全生產方面的檢測、設計、評價、研究、管理的高級專業人才,主幹專業課程是安全評價、工業通風與防塵、化工安全、工程爆破與安全、地質災害防治、防火防爆、燥聲與振動控制、電氣安全、安全信息與資料庫、安全心理學。

資開系建有七個專業實驗室,各試驗室又細分成有若干個分室,實驗室總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設備儀器價值超過百萬元,為本系各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基本的實驗條件。另外,資開系還在省內多家大型企業建有實習或實驗基地,使理論教學及科研能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繫。

資開系現有教職工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高級工程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9人,已形成了一支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合理,能夠承擔重大研究課題和技術開發任務的師資隊伍,五十多年來共為國家培養了各類人才4千餘人,其中本科生3千餘人,工學碩士173人,工程碩士37人。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資開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密結合有色金屬礦業發展的需求,承接並完成了一大批研發項目,其規模、水平及社會經濟效益不斷上檔次,在國內外同行中有一定的影響。2000年至今,全系承擔的各類科研發和技術服務項目達144項,其中縱向項目20項,總經費2230多萬元,其中有一批項目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內先進或國內領先,甚至國際先進水平,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的項目共10項,發明專利4項。通過總結這些研究成果發表了260餘篇研究論文。主編和參編學術專著和統編教材有6部 。

國土信息與測繪工程系

國土信息與測繪工程系簡稱“測繪系”,現有三個本科專業: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土地資源管理;兩個工學碩士點:大地測量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 ;一個理學碩士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一個管理學碩士點:土地資源管理;一個工程碩士領域:測繪工程;一個工學博士點: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兩個管理學博士點:地理信息工程 、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

測繪系在校內外建有比較完備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現設定有8個專業實驗室:測量學實驗室、控制測量學實驗室、遙感與攝影測量學實驗室、數位化成圖實驗室、GPS實驗室、GIS實驗室、3S研究中心、測量精密儀器室。實驗室配備有若干台套電子經緯儀、光學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常規儀器,以及多功能全站儀、GPS接收機、GIS軟體系統、數字水準儀、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高檔微機、繪圖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與昆明雲金地科技有限公司及官渡區地政服務中心分別共建了GIS實踐教學基地;在江川縣孤山建設了控制測量與測量學綜合實習基地;與雲南省測繪局、雲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昆明市測繪研究院、昆明市測繪勘察院、國土局等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進行實踐教學,為產學研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測繪系現有教職工3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8人,已形成了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能勝任各層次人才培養教學、可承擔重大研究課題或技術開發任務的師資隊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