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斯頓之戰

1812年爆發的第二次美英戰爭中由美軍向加拿大的昆斯頓高地發起的一次進攻,以美軍的慘敗而告終。

背景

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參與到國際事務當中來,但由於獨立初期美國國力衰落,因此其獨立地位並不算十分穩固,英國時時都想將其重新納為自己的殖民地。

為了發展自身的實力,美國開始著手平定自身的邊界,並對西部新領土開展大規模的探索,與土著印第安人發生了多次激烈的衝突,卻也由此發展了自己的軍事力量。但美國國會中對於發展陸軍仍持否定態度,因此美國此時參與戰鬥的多為各地的民兵。

與此同時,歐洲大陸爆發了法國大革命,這場反對波旁王朝的政治鬥爭在十年後以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國領袖而宣告結束。而法國也開始對歐洲其他列強宣戰,其中就包括英國。但由於英、法兩國都嚴重依賴從各自殖民地與中立國運來的補給,美國成為了頭號保持中立的物資供應國與運輸國,由於其勢單力薄,英、法雙方都拒絕承認其中立權利,而想盡一切合法手段搶奪駛往敵方的美國船隻和貨物,從而將美國拉入了他們的消耗戰中。

由於美國遭到了英國對其公海權利的侵犯,大量船隻遭到英國的搶奪,而其公民甚至被強迫加入英國皇家海軍進行服役,且美國西部邊境地區的人民一直堅信是英國一直在為印第安人提供武器來反抗美國的開發;同時,一部分美國人一直在尋找藉口試圖征服加拿大,國會中的“鷹派”分子更是對美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而感到十分憤怒。

因此,1812年6月18日,在重重壓力之下,時任美國總統的詹姆斯·麥迪遜總統通過發起對英國宣戰的決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而昆斯頓之戰便是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後美國對加拿大發起的第二次地面進攻。

過程

戰爭爆發後,英國從國內抽調出大量兵力跨過進入美國,在先期進行的海戰中,由於美國海軍由於力量單薄,儘管取得了一部分勝利,但仍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潰,美國大部分海岸線遭到英國的封鎖。

為了打開戰局,美國開啟了地面戰,而第一步就是對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發起了三次進攻,第一場於當年7月對莫爾登堡的進攻遭到了失敗,美國便隨即於當年10月展開了第二場地面進攻。

第二場進攻美軍試圖穿過尼亞加拉邊境進攻安大略的英軍要塞。為此,美軍集結了6500人。但參與這場進攻的兩位美軍指揮官,紐約民兵指揮官斯蒂文·范·倫斯勒(Stephen van Rensselaer)準將和正規軍司令亞歷山大·斯邁斯(Alexander Smyth)準將就進攻方式和地點產生了爭執。

於是,倫斯勒便扔下斯邁斯不管,率領其領導的民兵600餘人孤軍越過尼亞加拉河,於1812年10月13日向昆斯頓發起進攻。而此時的昆斯頓駐守了600名英軍及400名加拿大民兵,兵力上倫斯勒占了劣勢。

戰爭打響後,倫斯勒遭到了敵軍的猛烈回擊,其率領的600餘人很快就被擊潰,一小部分紐約民兵被派往增援,但大多數處於後方的紐約民兵聽聞戰鬥情況後,卻不願離開美國領土支援戰友。而另一名指揮官斯邁斯也拒絕從布法羅 發兵增援。英軍方面則不斷有援軍前來參與戰鬥,而加拿大民兵又因是在為保衛家園而作戰,鬥志昂揚。渡河美軍在英軍和加拿大民兵的反擊下潰不成軍,遭到慘敗。

結果

渡河參與戰鬥的美軍中,900 多人被迫投降,還有350人或死或傷,美國發動的這場對昆斯頓的進攻遭到了慘敗。

而在之後的幾周時間裡,剩餘未參與戰鬥的紐約民兵紛紛逃回老家,而正規軍也進入冬季宿營。斯邁斯因此被革去職務,永不任用。

失敗原因

這次由美軍發動的對昆斯頓高地的進攻之所以遭遇慘敗,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美國在軍事上仍採用雙軌制,即由國家招募正規軍和地方各自招募民兵,且民兵數量要遠遠大於正規軍數量,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時,美國的陸軍大約只有1.1萬人左右,而民兵數量則高達45.8萬人。在許多戰役中,民兵的數量都占了大頭。民兵有個最大的弱點,他們對於保家衛土有著極大的熱情和責任,但卻不願意遠離家鄉作戰,這也是在對昆斯頓發動進攻時許多紐約民兵不願意參戰的原因。

此外,兩個指揮官之間的分歧,以及倫斯勒的貿然行動也是導致這次進攻失敗的重要原因。

影響

這次對於昆斯頓的進攻的失敗,是美國對加拿大展開軍事行動的又一次慘痛的失利,在之後對加拿大的進攻中,美國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的勝利,最終放棄了對於加拿大的領土訴求。

同時,這次對於昆斯頓開展的進攻,使民兵的本位思想得到了突出的體現,進一步促進了美國軍制的改革,使美軍的雙軌制開始向單一的國家招募常備軍從而形成美國正規陸軍的道路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