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最早對旴江的記載來源於水經注“ 旴江即汝水,出於廣昌之血木嶺,西入贛江,北入鄱陽湖”。可見在早1500年前,古人已經明確了“旴江”的確切稱呼並記載了旴江的發源地、流經地及最終流入地等詳細資訊。
早在1500年前水經注對旴江的詳細記載詳細如下:“旴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戴、趙改城。前漢縣屬豫章郡,後漢因。吳屬臨川郡,晉、宋因。齊為郡治。梁因。即今縣治。今水旴江,出廣昌縣南血木嶺。西北流徑南昌縣南,西注贛水。會貞按:縣詳後。今旴江自廣昌縣東北流經南豐縣、南城縣,又西北徑臨川縣、進賢縣,至南昌縣南入贛江。”
發源
旴江,發源於廣昌縣血木嶺
總長
旴江總長400多公里,流經廣昌縣、南豐縣、南城縣、臨川縣、進賢縣、南昌縣等地區。
別字
部分地區稱“盱江”是錯別稱呼,廣昌是旴江發源地,因以廣昌稱呼為準。
古今變遷
現在的旴江是一條寬約200-800米,枯水期5-30米的季節性河流,但是1950年以前一直都是一條寬約10-50米,可通千噸船塢的水道,長江鱘魚及河豚時常逆流至源頭。由於1950年後,特別是大躍進時期水土破壞極其嚴重而變成目前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