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村概況
趙家村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度適中,雨熱同期, 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低溫欠熱,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降溫較快。
區位村境
趙家村現歸原底鄉人民政府管轄,村莊距張洪鎮2.5公里, 原底鄉3.5公里;西與百子村相連,北與下皇樓村相接,東與張洪村接壤。全村共有耕地2019畝,村民以歷史延遞,把耕地按照大片區的位置命名稱作:“朱家學畛”、“麻子胡同”、“塔窪”、“城子崖背”、“牆(指舊時城牆)背後”等。全村土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方圓人稱為“張洪塬的白菜芯”。
趙家村人居住相對集中,居住區基本在全村區劃中心。截止20世紀90年代初,全村共6個居住聚居片,村民習慣上把這些居住片稱為:“東胡同”、“南胡同”、“前門”、“澇池岸”、“巷子”、“后街”。
組織沿革
1928年旬邑農民暴動失敗後,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旬邑特支,整 頓黨的組織,在旬邑地區發展黨員,1930年春,由共產黨員潘遠志利用親屬關係,在趙家屯莊發展了趙俊儒、趙門兒、趙俊賢、趙進賢(魚兒)、趙興林、趙印兒6名黨員,建立了趙家屯莊黨支部,趙門兒任支部書記;1931年,成立了以趙家屯莊黨支部為核心的趙家屯莊游擊隊,有隊員10多人,趙門兒任游擊隊長,多次襲擊敵民團張洪鎮據點,並發動民眾對國民黨抗糧抗捐,黨支部游擊隊還晝伏夜出,收集、傳遞情報,配合旬邑游擊隊開展打富濟貧的鬥爭。1932年初按上級黨組織指示開展了分糧鬥爭,6月19日黨支部游擊隊的活動被文乾卿反動民團發覺,民團包圍了趙家屯莊,繳了趙家屯莊游擊隊的槍,當場殺害了黨支部書記兼游擊隊長趙門兒,對黨支部委員、游擊隊員趙興林當場嚴刑拷打,因其拒不承認系游擊隊人員而被當日釋放,趙俊賢、趙進賢被關押2個月後,於8月在張洪鎮被殺害,趙印兒去正寧參加了陝甘游擊隊,其他隊員外逃,黨組織受到很大損失,趙家屯莊首次發展成立的支部轉入地下秘密活動,歸旬邑特支西區(張洪)管轄領導,西區區委書記為第五新堂(又名新書)。
1937年秋,紅軍奉黨中央命令,開赴抗日前線,1938年3月間,新成立的旬邑工委以八路軍駐旬邑辦事處的名義,繼續恢復組建黨的基層組織,期間,趙家屯莊支部得以恢復,有黨員5人,由趙述芳擔任書記,所有成員都加入了“旬邑縣抗日救國會”,歸中共西區區委(張洪委員會)、“旬邑縣抗日救國會”張洪分會管轄領導,黨支部人員負責宣傳抗日政策,組織發動廣大民眾投身抗日,動員民眾參加抗日隊伍、募捐錢、糧、等物資,支援抗日前線。
直到全國解放後,趙家屯莊黨支部一直順利發展至今,經過幾次村莊更名後,現為趙家村黨支部。
村落變化
趙家祖先最早在趙家溝內挖掘窯洞居住、生活,隨著時間推移, 人們發現溝里的土地生產費人費力,便逐漸向平坦地段搬遷,並形成村莊,20世紀90年代以前,住宅形式主要表現為純土木結構的正房、廂房、廈房,少數家庭則以舊時用生土坯箍建的窯洞和人工挖掘的地坑窯洞為居。在東胡同與南胡同相接,靠近澇池岸方向有一片空地,村民稱之為“前門”。前門很簡陋,卻一度是村民娛樂、諞閒傳、體育運動、文化傳播中心,歷經近30年經久不衰。前門也是當時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機構所在地,擁有一家商店,一台黑白電視機,村民最早在這裡不僅可以獲得與中央高度保持一致的政策信息,還可以進行與油鹽醬醋及日用品相關的生活消費,偶爾甚至可以或站或蹲或坐看幾場鄉政府下鄉的露天電影。
20世紀90年代以後,村落居住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迄今為止,原有的東胡同、南胡同、前門、澇池岸、巷子、后街6個居住片的格局不復存在。南胡同和東胡同的格局基本穩定,2010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全村街道路面得以硬化。為了提升村內文化氛圍,提高民眾生活幸福指數,增加人文氣息,多出高考人才,南胡同和東胡同兩條主幹道更名為福一路、福二路。原來澇池岸、巷子、后街的居住片幾乎搬遷一空,形成嶄新的“新農村”聚居片。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所在地,再一次從南胡同遷至村國小的隔壁。新建的村委會門前建有廣場,設有籃球場、桌球台、健身器材等。此後,村委會門前
的廣場就成為村民新的文化娛樂中心。2010年,村子也安裝上了路燈,栽上了綠化,村落格局建設是“舊貌換新顏”。
民居建築
趙家祖先最早居住的窯洞較小,不裝飾,後來慢慢用黃土加上麥秸和成泥漿, 抹光窯洞內外,再後來發展到有的人用石灰刷牆面,以圖美觀。20世紀80年代以後,趙家村村民的居住條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舊時純土木結構的正房、廂房、廈房、窯洞基本被磚木結構的新居所替代。磚木結構的住房講究用松木,“以松到頂”成為80年代村民建築高檔住房的代名詞,90年代相繼有村民蓋起了樓房,2003以來,新農村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全村統一規劃,取長補短,避免樓房的上下不便,統一建成標準的關中四合院,一戶挨著一戶,院子乾淨整潔,房屋巍然挺立,採光是高門大窗。絕大多數村民的住宅早已邁過歇腳住宿的標準,向舒適享受生活的理念進軍。值得一提的是,趙家村人的民居建築,很注重大門的設計與修建,村民習慣上把大門的建築叫做“門樓”,幾乎所有的新建住宅都有氣勢恢宏、富麗堂皇、闊氣無比的門樓。趙家村門樓林立,也是趙家一景。
人口結構
趙家村共有人口1267人(2013年統計結果),分為4個村民小組,總計267戶,均是漢族,趙姓是全村主要姓氏,改革開放後,隨著婚嫁遷入郭姓、馬姓、袁姓等姓氏,所占比例及小。人口結構表現為:18歲以下約占27%;18歲以上50歲以下約占42%,50歲以上60歲以下約占19%;60歲以上老人約占12%。
趙家村祖先流傳至今,形成村莊後由四大家族組成,按當時居住位置及從事產業形成的傳統稱為:老屋、粉房、壕里、碾子。(據傳,老屋最早,人口增多後,分出了粉房、壕里、碾子三股)。50年代前後,人口繼續增加,老屋又分出胡同(窯里)、前門、巷子三股。截至目前,村里最熟知的家族有:老屋、粉房、壕里、碾子、胡同(窯里)、前門、巷子。
教 育
趙家村人重視教育,支持教育事業。學校最早曾在“前門”幾個地方設立,教舍為窯洞,70年代後搬到中路,是全村民眾集體修建的大瓦房,全名為“趙家村國小”,針對本村適齡兒童實施義務教育;校長及任教教師均為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安排,予以委派。1995年,趙家村民眾在村支書趙文峰帶領下,率先集資建成符合教學需要的全縣第一座農村教學樓,並按照九年義務教育初級國小的標準,配備了能夠滿足教學的設施及教學辦公設施。學校不設餐廳和學生宿舍,學生放學回家吃飯、住宿,教師在學校住宿、在就學學生家庭輪流吃派飯,這種習慣至今已沿襲40餘年。
農業物產
趙家村早期收入以糧食為主,養殖次之,養殖牲口主要為耕地攢糞施肥、套車拉犁、協助生產耕種;工匠、製作、商業方面的收入比例很小。
1951年土地改革後,農民分得土地,生產積極性高漲,糧食連年增產。
1953年起推廣小麥良種,至今先後引進試種過57個品種,50年代的老紅麥、蓖麻1號等;80年代的秦麥4號、和尚頭、長武131、秦麥10號等品種產量增幅更大。
1955年至1956年,實行農業生產合作化。
1958年“大躍進”時,由於各級幹部出現虛報浮誇、瞎指揮等工作作風,加之自然災害影響,集體食堂連降糧食標準,最困難時期以野菜維持生命。
1962年至1965年,進行國民經濟調整,撤銷公共食堂,分給村民少量自留地和養殖飼料地,農業生產恢復發展,村民生活稍有提高。
1970年本縣建起糖廠後,一部分村民種植甜菜,以其取得收益。後來,由於收購中的不正之風,加之價格偏低,村民積極性受到挫傷放棄種植。
1979年9月至1982年本村黨支部村委會開辦醬品廠,主要生產紅方牌豆腐乳,產品銷往鹹陽,西安甘肅平涼等地,3年後因各種因素下馬。
1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收入顯著增加,大部分家庭有餘糧。在此期間一部分村民還種植黃芪,所產黃芪遠銷東南亞各國和地區。
1981年,縣果業局科技人員——我村郭民主赴日本研修歸國,示範推廣蘋果樹喬化集約高效栽培技術,1983年率先在我村組織十戶建立了三十畝示範園,經過努力,達到了三年成園開花,四年結果有收益,五年豐產達3000斤以上,六年畝產上萬斤,在我村出現了趙喜峰、趙忠群、趙東京、郭躍進、趙天真、趙相民、趙自民、趙新振、趙益軍、趙益純為首最早的萬元戶,為張洪地區乃至全縣優質蘋果基地建設樹立了樣板、提供了經驗,率先開闢了帶頭致富新典型。
1985年後,回響國家政策,村里民眾發展烤菸、地膜玉米、西瓜、甜瓜、蔬菜等農副產品種植,還有一部分民眾開始下海經商,收益增加。
2000年至2013期間,村里務農和在外創業收入過十萬元的家庭相繼出現,好多家庭在鄉鎮、城市購買了私人住房、開回了小轎車,資產過百萬的人員也在逐漸增加。
經濟特產
80年代開始,蘋果成為趙家村最主要的經濟特產,在全縣率先發展栽植 ,全村總計蘋果栽植面積1000多畝,是旬邑縣第一個種植蘋果的小康村,是旬邑縣蘋果致富的領頭羊。
果園起步期間,受到省、市各級領導的重視,吸引了省市電視台和多家媒體的報導,全國各地專家教授以及外國友人的參觀學習。時任縣委書記賈振為、縣長梁鳳民、常務副縣長許忠信多次親臨趙家村果園指導,並向全縣推廣。
1990年經省政府檢查驗收,綜合評定為“陝西省首家第一個優質蘋果基地”
1995年建成了全省第一優質蘋果示範園。
1996年9月,在陝西省“蘋果質量管理現場會”上,農業廳在全省25個優質蘋果基地縣組織評選中,評定出了首批12個“省級優質蘋果示範園”,趙家村優質蘋果示範園被評為全省優質蘋果示範園第一名。並頒發了證書、獎金,還在果園勒碑樹牌。它不僅是對這些優質果園管理者成績的肯定,而且對其周圍乃至全省的果園管理工作,起到輻射和典型帶動作用。
時過境遷,趙家村可能已被人們忘記,隨著各級政府政策的實施,周圍村莊村容村貌、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家村已經黯然失色,可他曾經帶動全縣人民民眾致富的事實永遠不會被歷史所忘記。
節日習俗
(1)春節,即正月初一,趙家村人也叫“過年”。過年是一年的歲始,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早起,人人新衣,開門大吉,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祭灶神,燒香蠟表(一種摺疊好的黃紙)紙(燒紙),敬祖宗靈位。吃罷早飯,便是拜年,趙家村村民拜年的形式大體可分三類:一是敬祖尊長家族式拜年,小輩必須到奉侍已故先祖靈位的家族中樞家庭為已故先祖磕頭拜年。然後依照輩份長晚,由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受拜長輩應當向小孩散發核桃、糖果等。新婚媳婦必須拜家族長輩,受拜者應饋贈禮品。磕頭拜年是趙家村村民保持的最完整,最經久不衰的拜年方式。但忌諱未出嫁的姑娘磕頭拜年,村民稱:未出嫁的姑娘磕的頭是“鐵頭子”。二是給同事、朋友禮節性的拜訪拜年,一般是拱手一揖而已。三是感謝性的拜年,對欠人家人情的就帶些禮品,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拜年之後,文藝愛好者可參與迎新年的鬧秧歌、耍社火等各種娛樂活動。
(2)正月初二,外甥拜舅舅,女婿拜岳丈,出嫁之女拜娘。尤其新婚夫妻這一天必須前往岳丈家給長輩拜年,受拜者家中設宴招待“新女婿”,並饋贈禮品。隨著社會禮儀的革新,年輕人為親戚磕頭拜年的習俗逐漸消退,一般走到就行。
初三、初四其他親友互拜。
(3)破五,即正月初五,趙家村人也叫“五窮”,習慣上要吃“餃子”,叫做“填窮坑”。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尤其不能動刀、剪、針等利器,否則新的一年裡遇事破敗。趙家村人的破五活動主要是震窮,送窮。①震窮,趙家村人也叫“響窮坑”,“炸窮坑”。每到破五,全村燃放爆竹,燃香祭祀,對貧窮表示抗議。②送窮,這一天很多家庭集體洗澡沐浴、洗頭髮、洗衣服,稱為“洗窮垢痂”。洗掉“窮垢痂”,便是容光煥發,脫貧致富。破五活動,就是先祖對貧窮的懼怕,對過上富裕充實生活的嚮往。
(4)人七日,即正月初七。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相傳這一天也是魂魄回歸之日,禁忌很多,幾乎諸事不宜,尤其不能動刀、剪、針等利器,否則對自己魂靈不利。當天家家戶戶的飲食以長細麵條為主,也叫吃“關魂面”。“關魂”,就是關心魂魄的簡稱,“關魂面”也是無災無症,健康長壽的象徵。
(5)元宵,即正月十五,趙家村人叫“過十五”或“花十五”。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趙家村人的“花十五”主要活動有:①清早爆竹,即起床後迎接十五到來的震天通響。②傍晚的祭墳、送灶等祭祀活動。祭墳尤為重要,一般是已故者直系後代,天黑以前帶上香表(一種摺疊好的黃紙)紙和冥幣,在故者墳前跪拜,燃香,燒表紙和冥幣,在又一個月圓之夜寄託哀思。③慶十五的爆竹和煙花。④挑掛燈籠,天黑以後,家家戶戶門前掛燈籠,徹夜不滅。兒童挑燈籠,燃煙花,到處遊逛,遠看處處紅彤彤,蔚為壯觀。趙家村過去也是紙質燈籠製作出名的村莊,品種按形狀劃分大體有:“牛屎坨”,“火罐”,“西瓜”、“蓮花”,“燈籠車”等等。⑤耍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鍾馗、花車等。耍社火趙家村也很有名。早期曾有鄉諺說:“趙家冒子多,當田賣地耍社火,耍到二月半,不種豌豆本屁不淡。”雖有貶義,但足以說明趙家村社火很有名氣。2006年後,因為人們生活節奏變快,大部分在外工作的人都在十五前上班,學校這一天也讓孩子返校報名,所以正月十五元宵節逐漸冷淡。
(6)正月二十四,趙家村人叫“燎乾節”。這一天清早,一般是家庭主婦用前一年收割的摘除過麥穗的麥稈,在自家圍牆外的水眼(雨水和污水的排水口)口燃燒一堆火,把最近要使用的生活工具等物品在火焰上烤一烤,兒童在火堆上跳過來跳過去,以示鎮邪、祛災、除病,希望家業一切安好。趙家村人禁忌正月二十四以前烙餅、烙鍋盔,過了“燎乾節”才可動火烙餅、烙鍋盔。
(7)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不僅是重要的節日,更是重要的時令節氣,“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就是把清明節當做時令節氣的。趙家村人過清明節,主要是掃墓、祭墳、植樹等活動。祭墳活動細節與元宵祭墳相同。
(8)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趙家村人過端午節講究吃粽子、粘飯;門楣上插艾枝艾葉,孩童耳朵上夾艾葉,手心塗抹雄黃酒,胸前佩掛香包,手腕腳腕栓花花繩等,以其取得鎮邪驅魔,驅蟲祛病的作用。端午節兒童一度流行穿“裹肚”。“裹肚”顧名思義是裹在肚子上的小衣服,有利於保護小孩不易受涼。“裹肚”也是臨近端午節時,外爺外婆、舅舅妗子應當饋贈年幼的外孫、外甥的禮品。“裹肚”的本身就是藝術品,刺繡的圖案栩栩如生,圖案有“五毒”、各種花、鳥、魚、蟲、草。趙家村中老年婦女中不乏製作“裹肚”的高手。由於現在穿的人極少,腸胃疾病多發,據說當今世界有名的“505”神功元氣袋就是由“裹肚”啟示而研發,用來防止常見的腸胃疾病。
(9)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趙家村人過中秋節相對比較簡單。月圓之夜,團圓的氣氛比較濃厚,大多家庭吃“炸油餅”,各種時令水果、月餅擺放在院子獻月亮,以慶豐收,秋收秋種,不亦樂乎。但畢竟是農忙之際,好多賞月活動還是被農忙所沖淡。
(10)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也叫“重九”。漢朝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所以“重九”亦叫“重陽”。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趙家村人大多不過重陽節,流傳下來的只是這一天吃“棗糕”。 “棗糕”的“糕”和“高”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之後民間才有了吃糕,取“越吃越高”、“福祿壽高”、“人壽年豐”的吉祥之意。
(11)十月一,在每年古歷的10月1日也是重要的祭祀日。趙家村人把10月1日的祭祀活動叫做“送冬衣”。“送冬衣”就是逝者的直系親屬在冬天到來時,在逝者墳塋前火化用紙和棉花製作的、形似服裝一樣的紀念紙品。“送冬衣”是“祭墳”活動的一種形式,都是表達生者對逝者的哀思之情。
(12)臘八節,即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趙家村人過臘八節就是這天吃臘八粥。“臘八粥”是用大米、小米、綠豆、小豆、花生、大棗、核桃仁等八種原料,經大火煮沸,文火熬爛做成的粥,極富營養價值。
(13)小年,臘月二十三,也叫“祭灶節”。趙家村人過臘月二十三就是祭祀灶王爺。由於一般家庭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經過一年煙燻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火化,貼上新畫像,焚香燒紙,甚至殺豬宰羊以供奉,目的是讓灶王能“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大部分人家臘月二十三貼的灶神畫像,在正月十五後便揭下,將其火化。又由於臘月二十三接近過年,大多家庭從這天開始清掃室內塵土,大人、小孩都洗浴、理髮。鄉諺曰 “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14)除夕
除夕是指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趙家村人的除夕活動主要有:①貼鬥神,就是把鬥神的人像張貼於門扇上。鬥神像有,猛將秦瓊、尉遲敬德(尉遲恭),也有關羽、張飛像為鬥神的。鬥神像左右門扇各一張。②貼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趙家村人叫“對子”。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黃兩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一到除夕,就把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③祭墳、祭灶等祭祀活動。祭墳尤為重要,一般是已故者直系後代,天黑以前帶上香表紙和冥幣,在亡者墳前跪拜,燃香,燃放爆竹,燒表紙和冥幣,寄託舊歲之哀思。④守歲,趙家村人也叫“坐夜”,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家庭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⑤給壓歲錢,壓歲錢一般是吃完年夜飯後,由長輩發給晚輩,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也有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把壓歲錢放在子女的枕頭下。這都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習俗。⑥辭舊爆竹,是一年的結束爆竹,是繼往開來的透響!
生活習俗
(1)飯食
主食: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前,趙家村人像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人民民眾一樣,把豐衣足食作為生活的基本追求。過去絕大多數人溫飽得不到解決,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逢災要靠苜蓿、槐花、野菜、糠皮等充飢,村民普遍營養不良。主要以自種的玉米、高粱、豆類等五穀雜糧做出的玉米面粑粑、玉米面節子、糜子面窩窩、高粱面餄餎、甚至糠團為主食。實行承包責任制以後,主食大多以細糧為主,或粗細參半,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1985年以後,趙家村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以純精粉做成的蒸饃、包子、花捲、鍋盔、麵條、餃子、餄餎、死麵餅、狗舌頭、燒蒸饃為主要麵食,其間也習慣搭配吃些大米飯。進入21世紀,村民的飲食觀念已經從吃飽變為吃好,吃得可口、營養、健康。
蔬菜:1985年以前村民多用蘿蔔、白菜、蓮花白等醃製成鹹菜或者做漿水菜下飯,冬天吃鹹菜,春天吃鹹菜乾相當普遍,普通人家日常基本吃不上肉,只在逢年過節或有客人到時才會配有及少量肉食。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年四季經常可以吃到肉,菠菜、芹菜、韭菜、黃瓜、茄子、西紅柿等逐漸成為村民常食的蔬菜。近年來,各種反季節蔬菜、肉、禽、蛋、奶及各類水產品也已進入家庭餐桌。
(2)穿衣
解放前,包括趙家村在內的廣大農村百姓生活窮困,缺衣少穿,一件衣服往往“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衣穿、穿得暖成為貧苦農民的最基本需求。20世紀50年代,趙家村人穿衣以土布為主,穿平布者極少,土布多為自織,主要以藍、黑、灰三種顏色,在染坊上色,有的在家裡廚房用大鍋煮染料上色。以對襟上衣普及,褲子呈“人”字形,接白布腰,襪子厚而長,直達小腿肚,因褲子寬鬆,年長者有纏腿布,穿好褲子後,用纏腿布纏緊小腿部的寬鬆褲腿,便於行走和生產。20世紀60年代平布普及,但顏色和款式比較單一,當時流行列寧裝、中山裝。“文革”中,青年男女最時髦的服飾是黃色軍裝、黃色軍帽,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上學身背黃色軍用書包。改革開放以後,西裝流行,各式中青年時裝不斷更新。隨著民眾收入增加,衣著變化無窮,向時尚化、高檔化發展。
趙家村基本思路
1.對於有傳統養殖經驗的農戶,扶持其發展特色養牛、 養羊、養豬、養雞等家畜,推廣養殖新技術,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2.對於有傳統種植經驗的農戶,鼓勵支持其發展優質專用小麥、高含油玉米、中草藥材等經濟效益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通過培訓、示範和推廣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增產增收。
3.依託果品貯藏和深加工企業,大力實施優果工程,最佳化品種結構,教育引導民眾推廣蘋果生產新技術,提高優質果品率。依託山川秀美工程,在栽植柿子、仁用杏、核桃等傳統品種的同時,積極推廣引進雜果新品種,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4.以市場為導向,最佳化結構,擴大規模,主攻質量,大力發展精細菜和反季節菜,積極開發山野菜、實用菌和無公害蔬菜,不斷拓寬致富新路子。
5.充分利用縣農技中心、農廣校、縣職業技術學校、鄉鎮農民夜校等教育資源,開展農業適用新技術培訓,確保每個貧困戶至少有1名勞動力能夠熟練掌握和套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依靠技術增加收入。
6.以縣勞務中心、職介所為依託,組織勞務輸出,確保有條件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1名外出務工人員,獲得現金收入。
趙家村村容村貌
【 趙家村】近年來人民民眾生活水平逐漸進一步提高。 基礎設施建設 取得重大進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社會事業發展明顯加快,實現農民穩定增收,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趨於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公共服務條件較大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鄉風和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民主法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主要道路安裝照明路燈, 進一步加強了文化室、 休閒公園等文體設施的建設,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 趙家村】在創建生態文明村工作中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實現農業無污染生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根據創建生態文明示範村的要求,從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環境入手,集中力量使該村的飲用水源、廁所、道路、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畜禽養殖、綠化美化和文化基礎設施等10個方面達到創建標準。
趙家村特色
1、苹 果
旬邑縣原底鄉趙家村海拔高,森林覆蓋率大,是蘋果生長的最佳生態區。 由於海拔較高,光照充足;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 降水適宜,分布較均勻;土層深厚,土質疏鬆;環境無污染,病蟲害危害輕,為生產優質蘋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國內外公認,且被生產實踐驗證了的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其自然條件可與義大利都靈、美國羅切斯特等世界馳名蘋果產區相媲美。是國家批准的原產品地域保護區、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區、陝西省首家優質蘋果基地達標村、綠色蘋果生產基地村。 旬邑原底鄉趙家村蘋果暢銷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市場,並出口到俄羅斯、泰國、新加坡、南、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旬邑原底鄉趙家村有優質蘋果是和燦爛的文化有機結合,生產的藝術果不僅有吉祥祝福語,而且有十二生肖圖,讓人看了賞心悅目,吃了甜泌肺腑,難以忘懷。在2004年召開的“東協-中日韓”果品企業家圓桌會議上, 旬邑原底鄉趙家村蘋果受到國外朋友的高度讚賞,印尼、新加坡、泰國朋友都大量訂購 旬邑原底鄉趙家村藝術果,作為節日大禮送給友人。
2、餄 絡
舊時用木製的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高粱面 (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里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如今都變為機械餄餎床子和小麥面,成為我們地方家庭過紅白喜事宴客的風味名吃,其口感骨湯濃釅鮮美,湯鮮味美、麵條柔軟、香味濃郁、香辣開胃、滑潤爽口、柔軟筋道、營養豐富、健康減肥、美容養顏。 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麵條易於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
3、 御 面
御面單從字面看,就知道這種既是麵食又是小菜的食品就是一種宮廷菜。 傳說唐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本縣職田鎮代職墾田期間,在上百種食品中選出的一種 食品獻給唐王李世民品嘗,被欽定為御膳房專用食品而得名,後流傳於民間,其加工材料為上等精良小麥細磨於麵粉十多道手工工藝加工而成,特徵為細滑如玉,筋韌耐嚼,餘味悠長,乃有“御面得味遠如燕窩”之意境。 後被宮廷選作皇帝專用食品,因此而得名“御面”。淤面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煉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後來又加了壓淤面,即將蒸熟的淤面壓製成餄餎。製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適量,拌勻揉成麵團,將麵團放於涼水盆中反覆揉洗,直到洗淨麵筋為止。再將洗出的面水過籮沉澱,在涼快乾淨處沉澱一夜。第二天濾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漿用小火在鍋內提煉成團,人工搓成小塊、籠蒸一小時後出鍋,用餄餎床壓製成粉條狀。或用文火在鍋裡邊攪邊煉,煉成半熟為宜,再揉成細長條,置於籠內蒸熟。然後緩緩晾冷,用鋒刃片切成極薄的片,佐以蒜泥、薑末、陳醋、精鹽、香油,即可食用。御麵筋光柔軟,光滑爽口。2003年4月,御面在“中國烹飪王國游·西安鹹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鹹陽旅遊名品”稱號。
現為旬邑當地宴客送禮之佳品,傳人南北中塬農村婦女中均有千餘人。
4、花 饃
花饃是一種民間麵塑品。 趙家村花饃手法細膩精巧,配以鮮艷花色,千姿百態,民俗氣息十分濃郁。 活靈活現的二龍戲珠、栩栩如生的“花鳥走獸”、色彩絢麗的各種“花卉”、構思奇特的龍騰虎躍,乍一看,讓人難以相信這些都是用麵粉、紅棗、大豆等材料製作而成。很多沒有見過花饃的更是嘖嘖稱奇。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製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 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花饃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胡椒等輔料;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花饃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它是百姓寄託心愿的一種方式。
逢年過節,老人過壽,小孩滿月、過歲,婚喪嫁娶或獻奠祖先,在農村有製作花饃作為贈送禮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鄉俗。
花饃的花飾以神態自然的花鳥蟲魚蝴蝶、蔬菜雜果、猴獻桃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新婚夫婦的恭賀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五月端午或嬰孩滿月時,由舅家送外甥一個特製的大型圓圈面花,民眾叫“曲蓮”,上面捏塑著魚、龍、蓮花之類,魚指五穀豐登,吉慶有餘;龍指時運亨通,青雲直上;蓮指幸福花開,喜氣迎門。
所有花饃的內容都象徽著吉祥如意,寄寓著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與表現著特定的民族心理與性格。
5、花子饃
趙家村花子饃由於蒸做工藝特別 ,既像兩個蓮花瓣,又像兩顆心,底部像太極圖,據考源於周代禮饃,在當地民間逢年過節、慶生過壽、婚喪嫁娶、建房築屋等活動較為盛行,平常是不吃這種麵食的。據當地發掘民間文化的專家解讀其文化內涵為:這兩邊兩半代表兩顆心,只有舉行了婚禮,兩人從此才能永結同心,心心相印,白頭偕老。更為有意思的是,在饃的底部,由於做法的原因,形成了一個形象逼真的太極圖。這也更進一步的印證了此饃的文化內涵。取名為花子饃,也就寓意著夫妻結合後要陰陽調和,不要陰陽失調。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因其純手工製作,口味勁道,花子饃成為各個賓館飯店招待遊客的一道特色麵點。
待開發項目
賞蘋果花
趙家村是陝西省第一個優質蘋果示範園,每年四月,隨著天氣變暖,蘋果花和其他花一樣,爭先恐後地開放了,就像一幅百花爭艷的大花園,滿樹繁華,滿園繽紛,一眼望不到邊的蘋果園變成了花的海洋。蘋果花瓣共有五片,梅花形。花白色帶暈,就像美少女臉蛋,花梗與花萼均具有灰白色絨毛,萼葉長尖,花呈白色喇叭狀,非常漂亮,那類似西洋花的果實,色澤鮮艷,具有一種獨特的清香,和一種帶有新鮮泥土味的田園芳香,令人心曠神怡、如夢如醉,引發每個人的驚嘆和深情的呼吸。唐代孫思邈曾說蘋果花有“益心氣”;元代忽思慧認為能“生津止渴”;清代名醫王士雄稱有“潤肺悅心,生津開胃,醒酒”等功效。從丟勒和克拉納赫的油畫,到莎士比亞和泰戈爾的詩歌,再到高爾斯華綏、普寧、契訶夫、巴烏斯托夫斯基的小說,繪畫和文學盡情讚美蘋果樹、蘋果花和蘋果。這無邊的花海,不但招來了成群的蜜蜂,也招引了不少遊客觀賞和拍照留念。
採摘蘋果
每年的金秋十月,青翠的蘋果園中碩果纍纍,豐收的果實壓低了樹梢,紅彤彤的蘋果就像一張張火紅的笑臉向我們問好。 帖字蘋果有“福”“祿”“壽”“喜” 等吉祥字詞, 夕陽西下,灑落在這一望無際的果樹林上,這時蘋果如同一盞盞紅燈籠,由於採收前的蘋果是生長在套袋中,所以無病蟲,無農藥殘留,色澤亮麗、質脆肉細、硬度好、耐儲運而聞名中外,被國家確定為綠色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
由於豐收季節的景色迷人,新鮮的空氣令人神清氣爽,如畫的風景更是令人流連忘返,好多城市生活的人們,到了十月一假期,遠離都市喧囂,來到極富黃土風情的渭北高原,感受淳樸親切的農家風情,挎起菜籃,過一把豐收的癮 ,體會勞動的快樂,親手採摘掛滿枝頭的優質蘋果,將沉甸甸的幸福果實帶給親朋好友。
趙家村之子
概 述
常懷思念情,永存感恩心,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美。為了弘揚陝 西省旬邑縣原底鄉趙家村人執著堅韌、仁義孝道的精神,文史資料《趙家村之子》一書,由村內人員自發組織編寫,填補了村里史料的空白,更是趙家村發展進步的里程碑。從2009年策劃開始,到2014年初出版,歷時4年,發信函、郵件數百封,奔波行程數萬里,拍攝照片數千張,耗資數萬元,特編本書,書內體裁布局,與村志、縣誌大體相當,人物部分打破“生不立傳”之說。書內收錄記載的內容為:趙家村簡史、人物、大事記,附錄、恭賀作品五部分組成。薄古厚今,簡史部分涵蓋區位村境、組織沿革、村落變化等;人物部分涵蓋老游擊隊員、知識分子、革命軍人、烈士、幹部、好媳婦、好公婆、等諸多方面,共110人,人物排列順序不論職務高低、輩分及年齡的大小,根據其對家鄉的關愛、感情、學歷、資料送交時間等方面,綜合平衡、排列。本書對收錄的人物不收任何費用,不拉贊助,不謀利益,除部分送往省、市、縣有關部門參閱外,於2014年121月26(古歷2013年臘月26日)趙家村人每戶一本免費發放。
基本信息
書 名:趙家村之子
作 者:趙福養
出 版 社:大眾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頁 碼:258
編 撰 組
顧 問:鄒少陶 吳 斌
名譽主任:趙志修 趙京陽
主 任:趙會民 趙俊峰
委 員:趙仰雲 趙文博 趙小軍
主 編:趙福養
編 務:代艷麗 萬炎旬 趙文利
趙小平 趙阿明 趙文敏
趙海軍 趙一凡 趙二凡
趙海霞 趙佩佩 趙文芳
目 錄
第一編:趙家村簡史
第二編 人物春秋
第三編 大 事 記
第四編 附 錄
第五編 恭賀作品選
資 治
《趙家村之子》一書,使我們“前有所稽,後有所鑒”;盛世修志,功在當代,惠澤無窮。 《趙家村之子》一書可幫助地方官員了解地方山川地貌、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志書是考察一地地情的工具書,很多中央領導到地方考察都要先查看地方志。如習近平同志談修志工作:“我來寧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縣誌。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歷史。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過去,我無論走到哪裡,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這樣做,可以較快地了解到一個地方的山川地貌、鄉情民俗、名流商賈、桑麻農事,可以從中把握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存 史
《趙家村之子》一書,是全面記載陝西省旬邑縣原底鄉趙家村歷史的一個重要載體,可以全面盤點鄉村地理、歷史、經濟、風俗、文化、教育、物產、人物等方面的狀況,追溯鄉村的歷史淵源,填補文獻空缺,總結鄉村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較詳細地記錄現當代鄉村發展變化情況。可以說是十分珍貴的歷史遺產,有著特殊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具有其他書籍不可替代的功能。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還有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些村落已難以看到舊有的痕跡,昔日田園相望的農村景象已被高樓大廈所替代等等。鄉村的飛速巨變,迫切地要求我們把各鄉村的人文書寫下來、保留下來,以便激勵子孫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爭取更大的業績。 《趙家村之子》一書,一方面可以記錄傳承鄉土社會的風俗人情;另一方面又細緻反映了當代鄉村演進的過程,為社會學研究保存了第一手資料。
興 利
《趙家村之子》一書,是人民方誌人民寫,人民方誌寫人民,不僅為政府和各級領導者提供了用志材料,而且為社會各階層、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各自所需的材料。
文化交流
無論是地方開發,吸引外資,還是發展與其他地區的全面關係等相關方面,往往都要對該地方進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而鄉村志作為鄉村優秀文化的載體,是最好的鄉村地情書,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以起到友誼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趙家村之子》一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鄉村文化建設工程,是鄉村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促進著地方經濟發展。《趙家村之子》一書,真實地反映好當地各方面的大文化狀況,記述本地地域文化與其它地域不同之處、特色之點,呈現出了強大的發展效益和潛力。
教 育
《趙家村之子》一書,是在正確的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弘揚社會主旋律,宣傳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廣大民眾服務,有利於鄉村人們繼承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忘過往,勵精圖治。 《趙家村之子》一書,以特別生動翔實的材料為村民提供熱愛家鄉的生動教材,正確而又適度地調動人的戀鄉戀地情結,既可教育今人,又可啟迪後代。特別是,如果一個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內涵,鄉民有著淳樸的古風,一代代前赴後繼追求和諧幸福的精神,《趙家村之子》一書,就更具教育、啟迪作用。
警 示
《趙家村之子》一書,具有黨委領導政府主持的“官書”權威性,通過對反面典型的記述給人們以警示,可以正確引導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
立 傳
《趙家村之子》一書,為當地古今名人,為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有卓越貢獻者留名立傳。 《趙家村之子》一書,的編纂,以“以人為本”主線記述,可以打破“生不立傳”之說,入傳人物不以“生”、“死”為論,以入傳標準為依據,主要看其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影響。同時,留名立傳形式也可以打破“傳、錄、表”的模式,不局限以往只表現個體人物的傳表形式,而增設表現群體的“人才志(篇)”等多種形式體例展開。
反映普通人生活
《趙家村之子》一書,與縣誌、省志不一樣,《趙家村之子》一書,充滿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可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當地民眾可以從中了解鄉村情況,熱愛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 《趙家村之子》一書是村莊發展、變化的歷史見證,所記的村情村事是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生活事例,這裡有政治生活、經濟活動、文化娛樂情景,村民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趙家村商會商會
宗 旨
1、 精誠團結 奉獻愛心 商機互通 信息共享
2、 做實事 做好事 做善事 心長遠 創和諧 爭共贏
業務範圍
1、 培訓學習:提高會員公益愛心理念和素質。
2、 引進資金:促進經濟,牽線搭橋,促進項目合作,接受捐贈和贊助。
3、 維護權益:保護捍衛會員及弱勢群體利益。
4、 信息傳遞:向會員傳遞收集商機信息。
5、 集資捐款:村里遇到特殊的需要救濟幫助的、超出會費額度的事件, 發動會員資助捐款集資。
6、 會同有關部門推薦、評選、表彰、宣傳優秀傑出人員。
7、 承辦政府及有關部門或個人委託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