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譯者序
圖解
地圖
注音說明
年表
致謝
……
作者簡介
勞埃德教授長期在劍橋大學執教,先是在國王學院,隨後在達爾文學院。1983年起,擔任“古代科學和哲學”講席;1989年起,擔任達爾文學院院長;2000年10月年屆67時從這兩項職位上退休。勞埃德教授擔任東亞科學史基金會主席。勞埃德教授在世界各地做過訪問教授,其間還在哈佛、普林斯頓、普林斯頓研究院、耶魯等著名大學作過講演。勞埃德教授已撰寫12部著作,還有三部即將出版。這些著作許多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勞埃德教授發表上百篇論文,此外還有上百篇的書評和學術評論。勞埃德教授1983年當選為不列顛研究院院士,1997年,勞埃德教授因“對思想史的貢獻”而被英國王室授予Sir爵位。
書評
諾貝爾獎獲得者S·錢德拉塞卡是從科學的創作動機與創作模式中尋找出其“美”的潛在根源,把“科學”這個一向嚴肅的話題,從一個令人愉悅的層面說開去,認為科學家創作的動機來之於對美的追求,並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找到了亞里士多德式的系統美學基礎;從牛頓、克卜勒的科學體系中找到了鮑姆嘉登的完善之美;從盧瑟夫的α粒子散射實驗、查德威克的中子發現中找到了海森伯的簡單性與完備性的結合之美;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中找到了克卜勒數學之美。
在這本書中作者還向我們展示了在科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潛質,那就是科學追求中的執著精神。牛頓最傑出的才能也許是他專心致志的能力,正如凱因斯所寫的:“他特有的才能就是,他能把一個純粹的智力問題在頭腦中持續保持下去,直到他完全搞清楚為止。我想他卓越的才能是由於他有最強的直覺能力和上帝賦予的最大的忍耐力……我相信,牛頓能把一個問題放在頭腦中一連數小時、數天、數星期,直到問題向他投降,並說出它的秘密。麥可遜一生致力於追求一種測量光速最準確的方法。”愛丁頓傾其後半生完成他的“基本理論”。科學研究在外行人看來,是十分枯燥無味的,但對於科學家來說,雖然異常艱辛,卻充滿了樂趣。無論是對整體性的追求或是對簡單性的證明;無論是成功地位顯赫,或是失敗默默無聞,科學家們都堅定執著,沉浸在其中、樂在其中,體驗著對美的觸摸,感受著美的心跳,欣賞著美的鏇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