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尼亞計畫

日耳曼尼亞計畫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Welthauptstadt Germania)是阿道夫·希特勒為德國首都柏林重建工程所起的名稱,這是對預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後,對未來德國的部分想像。“第三帝國的首席建築師”阿爾伯特·斯佩爾,制定了城市重建規劃的很多部分,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規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得以實現。 之所以選擇“世界之都”這個稱號,是因為認為柏林的建築在當時太過守舊,有必要使柏林達到倫敦、巴黎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等都城的水準,並且勝過它們。 有些項目完成了,例如建立一個巨大的東西向城市軸,其中包括拓寬夏洛滕堡路(今天的六月十七大街),將勝利紀念柱安放在路中央,遠離原來所在的德國國會大廈。但是其他項目由於戰爭爆發而不得不擱置,例如人民大廳(大圓頂)。但是,位於計畫建築區的大量舊建築在戰前就被拆除,最終規劃落空。

歷史背景

元首宮 元首宮

據報導,1939年二戰爆發後,阿道夫·希特勒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他打算在征服世界後將當時的德國首都柏林建設成“世界之都”,並將後者命名為“日耳曼尼亞”。這個野心勃勃的計畫是由希特勒御用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設計的。 然而,二戰結束,“日耳曼尼亞”計畫只是半成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盟軍的空襲和蘇聯紅軍的進攻,柏林市遭到毀滅性的打擊。1943年11月22日,英國皇家空軍派出764架轟炸機,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柏林的“柏林戰役”,炸毀了東起蒂爾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門子施佩爾塔特的整片區域。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期間,盟軍對柏林發起了13次大規模空襲,其中9次出動飛機在500架以上,市區及郊區的150多座電氣、軍火、通訊設備和軸承工廠被摧毀,1萬多人被炸死,150萬人無家可歸。柏林市區90%的建築被摧毀。1945年4月,蘇聯紅軍調集2.2萬門大炮以及白俄羅斯方面軍的10個集團軍,對柏林發起總攻,並最終將紅旗插上了布蘭登堡門和國會大廈,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納粹德國正式投降。5月23日,施佩爾被捕。一年之後,施佩爾在紐倫堡法庭接受了審判。希特勒打造“世界之都”的妄想也隨著第三帝國的土崩瓦解而成為泡影。

“日耳曼尼亞”是希特勒炫耀第三帝國的一個嘗試,儘管“日耳曼尼亞狂想”在歲月的洗滌中已成為過眼雲煙,但當我們再一次重溫這段歷史畫卷時,仍然能看到希特勒的野心與狂妄。

計畫內容

希特勒與施佩爾 希特勒與施佩爾

整個日耳曼尼亞計畫是由希特勒御用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設計的,計畫中的“日耳曼尼亞”的南北交通幹線叫做“光輝大街”。這條大街長8公里、寬120米。大街兩旁將建有劇院、商店以及納粹德國所有各部的辦公大樓,包括一座新的參謀總部大樓、一座陸軍元帥紀念堂、一座新的國會大廈。

大街中央將建造一座新的德國“凱旋門”,高度是法國凱旋門的兩倍,達100米。也許是巴黎的協和廣場激發了希特勒和施佩爾的靈感,他們打算在“光輝大街”的中部修建一個能容納百萬觀眾的阿道夫·希特勒廣場。此外,希特勒和施佩爾還設計了一座龐大的銅質圓頂大廈作為大會堂。該建築以羅馬萬神殿為模型,高達400多米,能容納15萬人,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會堂。

日耳曼尼亞計畫 日耳曼尼亞計畫

施佩爾還為第三帝國總理府——“元首宮”制訂了建築計畫,造價高達7.5億英鎊。元首宮原計畫建在今天已是德國總理府的地塊,占地面積比傳說中的尼祿王金殿至少大一倍,僅走廊就長達500米,書房面積更達900平方米。而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辦公室只有142平方米。為了實現這些規劃,施佩爾制訂了一項為期10年的建造方案。該項目的基礎工程於1940年7月破土動工,圓頂大廈計畫於1950年4月19日,即希特勒61歲生日的前一天全部竣工。

後世紀念

半個多世紀以來,希特勒的“日耳曼尼亞”計畫一直被視為其野心和瘋狂的象徵,以至於被後人封存起來。直到近期,德國財政部長佩爾·施泰因布呂克才打破禁忌,在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隔壁和希特勒碉堡附近展出“日耳曼尼亞”的幾何模型。

當地檔案館副館長卡爾·迪特邁爾說:“我們一直都在避免這種展覽,防止誤導公眾。”然而,施泰因布呂克卻表示:“我們在靠近(大屠殺)紀念館的地方進行展覽,是為了提醒人們:‘日耳曼尼亞’的建立是在對猶太人進行迫害的前提下進行的……”這個展覽從2008年3月15日起對公眾開放,展覽將持續至年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