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頓堡森林戰役
但此後萊茵河邊境依然不和平。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決定將駐紮在高盧的士兵遷移到萊茵河。但萊茵河邊境依然不穩定。
奧古斯都因此改變了他的策略。從前12年到前9年他的養子尼祿·克勞蒂烏斯·杜路蘇斯多次對日耳曼人進攻。他征服了多個日耳曼民族。但這些民族不是真的投降羅馬帝國。前8年杜路蘇斯在撤退時從馬上摔落負傷死亡。他的兄弟提庇留從前8年開始恢復杜路蘇斯的進攻。4年他征服了至此為止一直反抗羅馬的切魯西人。為了繼續向易北河進發,羅馬人在萊茵河東建立了一系列城市。今天德國黑森州的一些城市的名字來自於拉丁文。
6年羅馬人企圖從美茵茨出發進攻位於今天波希米亞的一個王國。但這個行動半途而廢因為在今天的匈牙利爆發了動亂。雖然如此羅馬人依然將到易北河的日耳曼地區看作他們的一個省。
日耳曼人的抵抗似乎被消滅後,普布利烏斯·昆克蒂利烏斯·瓦盧斯受命在被占地區引入羅馬的法律和收稅。他在那裡同時是省長和萊茵河軍團的最高指揮官。瓦盧斯在此前在敘利亞就已經獲得了一個殘暴貪婪的名聲。他的統治很快就激起了日耳曼人的反抗。他下令嚴懲反對羅馬的人,而他引入的稅在日耳曼人眼裡非常不公平。對日耳曼人來說,只有奴隸才交稅。
在這種情況下切魯西貴族阿爾米紐斯得以團結多個日耳曼人部落。阿爾米紐斯本人擁有羅馬公民權甚至是羅馬騎士。他利用瓦盧斯對他的信任而將瓦盧斯引入一個圈套。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喪失了三個軍團(約25000士兵)這三個軍團此後出於迷信(羅馬人認為不祥)從未組建,在羅馬的數十個軍團史上被徹底終結。這樣羅馬向東發展的計畫就在9年結束了。到民族大遷徙為止日耳曼人受羅馬的影響甚小。
後來羅馬人作為報復由未來的第二任英白拉多,元首,奧古斯都提比略進行了入侵,但是隨後又撤回了軍隊。曾經征服日耳曼尼亞的德魯蘇斯的兒子“日耳曼尼庫斯”(意為日耳曼的征服者或者日耳曼的)進行了一次被史學界難以定性的入侵。羅馬軍團來到了條頓堡舊地,收繳了一些軍旗。並由於沼澤作戰不力,開始從海路繞至古代德國腹地進行侵略,給日耳曼蠻族帶來恐懼。但是乘船時的風暴所造成的傷亡給提比略帶來口實(提比略猜疑他的皇子),要求強令撤回羅馬軍隊,停止對“羅馬唯一的敵人”進行占領企圖。從此羅馬與日耳曼彼此相安無事了一百多年。
條頓森林戰役是西方歷史學家最愛討論的戰役之一,因為它是古羅馬最強盛的時代所遭到的最慘痛的失敗,而參加戰役的羅馬軍人是羅馬軍中最強捍的百戰精英,他們久經沙場是著名古羅馬統帥提比略(第二代古羅馬皇帝)苦心培訓的勇士,他們的戰爭技藝那是相當高的,但是卻敗在"野蠻人"的手下,它為我們提供了以弱勝強的一個決佳戰例,因為此戰役強大的古羅馬停止了大規模的擴張,西方文明的版圖大致形成.
條頓堡大戰
地點
條頓森林位於現在德國西北部的利伯郡,這個地名保留到今天。條頓森林是一塊高地,其中河谷縱橫。地勢起伏很大,不少地段道路在峽谷中穿行。這裡生長著高大茂密的橡樹林,灌木很少,人馬可以在林中穿行無阻。條頓森林的地貌到今天都沒有多少改變,地圖上顯示的一些地名,比如“勝利場"( das Winnefeld), “白骨巷"( die Knochenbahn),和“殺戮谷"( der Mordkessel),還能讓我們依稀看到當年血戰的影子。
參戰將領
日耳曼
直接指揮這場經典戰役的"藍方統帥"是日耳曼英雄阿爾米紐斯(阿米尼烏斯)也被叫做“阿明”或“赫爾曼”,他是切盧斯克人,在指揮這場歷史性的戰役時,年僅25 歲。貴族出身的父母在羅馬擔任人質期間生下了他,其童年和青年期也是在羅馬度過的。在敵國的首都,這個 年輕的日耳曼人認真地鑽研了羅馬軍隊的戰術。後來他回到故鄉,按照羅馬帝國對待蠻族的慣例,被委任統率 切盧斯克族的友軍,輔助羅馬軍隊維護日耳曼尼亞行省的治安。公元7年,他隨同提比略到今波士尼亞地區平亂 ,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實戰,由於表現英勇,被授予羅馬公民權。提比略甚至還許諾將來封他為騎士,這已經是 一個蠻族出身的軍官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了。然而,地位和財富都不能動搖阿米尼烏斯對本民族自由事業的熱 愛,但他卻很小心地不讓別人發現這一點。
羅馬帝國
當公元7年提比略離開日耳曼尼亞之後,屋大維皇帝委任自己的親信、他以前死對頭安東尼的孫子、 時年53歲的普布里烏斯·奎因克提里烏斯·瓦盧斯為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此人曾經在北非和西亞指揮過多次 戰役,軍事經驗十分豐富。此時,日耳曼尼亞的局勢看起來已經基本平靜了,所以瓦盧斯放鬆了警惕,沒有像 幾位前任那樣恩威並施,而是仗著自己顯貴的身份和輝煌的功績,在當地作威作福,四處攤派苛捐雜稅,強搶 民女。有道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瓦盧斯的部下紛紛效仿他們的統帥,軍紀迅速敗壞,整個日耳曼尼亞行省民怨 鼎沸。但在羅馬強大的兵威之下,這些日耳曼人暫時還敢怒不敢言。在公元8年秋天回到日耳曼尼亞的阿米尼烏 斯看到這種情況,感到機不可失,就開始積極聯絡其它西日耳曼部落,準備發動羅馬人所謂的“叛亂”。
過程
在公元9年春天,瓦盧斯率領他麾下五個軍團中最精銳的三個:第17、18、19軍團,從他設在利珀河口的卡 斯特拉·費特拉大營出發,越過萊茵河向東進軍。這是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的例常行動,目的是向剛剛被征服 的日耳曼人顯示帝國的軍威。作為輔助部隊,阿米尼烏斯也帶領切盧斯克族戰士們隨行。他們在5月份抵達維斯 河畔的夏季營地,沿途沒有遭到任何有力的抵抗。可能是因為天氣炎熱的緣故,瓦盧斯不再繼續東進,觀兵易 北河,而留在這裡避暑。8月氣溫轉涼後,他率領大軍拔營起寨,打算返回利珀河口過冬。此時,阿米尼烏斯已 經成為他手下的紅人了,常常在中軍大帳中出出進進,利用自己精通拉丁語的優勢,向軍官們匯報和解釋當地 情況。9月初,瓦盧斯軍順利地抵達了條頓堡丘陵地帶。
條頓堡丘陵位於今德國下薩克森州和北萊茵─威斯伐倫州交界處,介於奧斯納布呂克和比勒菲爾 德這兩座後來興建的大學城之間,是哈爾茨山西北方向的一條支脈。由此再往北,就是一馬平川的北德平原了 。它的地勢並不險峻,其最高點的海拔僅有468米,上面至今都復蓋著茂密的森林,現在被規劃為一個鳥類自然保護 區。當瓦盧斯正要走直線穿越這片丘陵,沿來時的道路向西南方挺進時,突然從右翼奔來一名阿米尼烏斯手下 的傳令兵,報告說本部受到敵軍的猛烈襲擊,情況萬分危急,請總督閣下趕緊派兵增援!瓦盧斯聞報大喜,此 次出兵一直未遇敵手,什麼戰利品都沒有撈到,使得天性逞強好勝的他一直鬱鬱寡歡。現在敵人居然送上門來 ,他自然十分興奮。“哼,這些膽小的蠻族就會騷擾人家的輔助部隊,等我羅馬大軍一到,他們連眼睛都不敢 睜開!”說著,他就催動自己的全軍將士追了上去。
羅馬軍的布陣如下:最前面是三個重騎兵大隊,每隊大約300人;然後是6個輕步兵大隊,每隊大約 500人;然後是數十名軍號手和數百名弓箭手;再往後,就是三個列成方陣的重步兵軍團,每個軍團6000人;這 三個軍團的中央,騎在高頭大馬上的,便是威風凜凜的瓦盧斯總督本人,他的司令部參謀人員及衛隊簇擁在他 周圍,共約2000人;在兵團兩翼掩護的是一些日耳曼、色雷斯和非洲的輕騎兵,共約3000人;殿後的則是隨軍 家屬、後勤人員、醫生、廚師、奴隸等。全軍總人數超過三萬,戰鬥人員數目約有25000人,相當於那時羅馬帝 國總兵力的十分之一。沿著條頓堡丘陵北麓林間大道前進沒多久,他們就不得不改變自己的陣形了,因為左方 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石灰岩山包,而右方則出現了一片廣闊的沼澤,它們之間相距只有幾百米。兩旁的灌木叢越 來越密,丘陵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窄,也越來越泥濘,因為天開始下雷雨了,而且雷越來越響,雨也越來越 大。響亮的雷聲、雨聲、風聲匯聚在一起,怎么聽怎么像是兩軍人馬在激烈地廝殺。一般說來,雷雨總不會持 續時間太久,但這次卻不然。幾個鐘頭過去了,敵人沒有能夠找到,阿米尼烏斯的部隊也不知道去哪裡了,而 羅馬將士們卻全都被淋成了落湯雞。受氣候影響,他們垂頭喪氣、膽戰心驚地走著,但決不會想到,全日耳曼 尼亞行省的反羅馬武裝力量,此時此刻正像獵人一樣,埋伏在他們身旁的那些灌木叢和丘陵後面,等著他們這 些獵物走進陷阱的最深處。
在敵國留學多年的阿米尼烏斯,早已琢磨透了雙方軍隊的優缺點。羅馬軍隊身著堅固的鎧甲,手拿沉 重的盾牌,列成緊密的方陣,所以需要較為寬闊的戰場,紀律嚴明,行動遲緩,守強攻弱。日耳曼軍隊沒有鎧 甲,盾牌又小又輕,在戰鬥中不習慣排什麼陣形,所以也不需要寬闊的戰場,喜歡各自為戰,行動迅速,攻強 守弱。因此,對於日耳曼軍隊來說,圍攻羅馬軍堡壘是最為愚蠢的戰術,其次是和對方在廣闊的草地上野戰, 而最佳方案就是在地形狹窄的密林中伏擊他們。巨大的羅馬盾牌在此很容易被灌木卡住,長矛和弓箭在近距離 格鬥中派不上用場,沉重的鎧甲更使他們成了日耳曼標槍的活靶子。而公元9年9月9日,條頓堡森林上空的暴風 驟雨,更是幫了日耳曼軍隊的大忙。不幸的羅馬士兵們直到他們殺到眼皮底下,才發現敵人的存在,此時再拿 起武器並列陣,已經太晚了。從雨霧中衝出的無數日耳曼人像螞蟻攻擊長蛇那樣,先是把首尾相距達5000米的 羅馬大軍迅速分割成上百段,然後再慢慢地一口一口吃掉。於是雙方在陰暗的沼澤森林展開決戰。在這裡,軍事上的謀略、紀律、軍陣、全無用處,重鎧甲、大盾牌、長矛反成累贅,雙方士兵們更多的是空手白刃地單挑,全憑與生俱來的身體與心靈的力量,這方面羅馬人顯然不及日耳曼人,那些百戰餘生的羅馬老兵們紛紛倒下,有許多走投無路的羅馬將士逃入沼澤,被無情的泥潭 全部吞沒。在雙方持續血戰了兩天一夜之後,55歲的瓦盧斯總督看到大勢已去,於10日傍晚和部分高級軍官一 起用寶劍自殺身亡。但他們屬下的抵抗還沒有完全停止,剩餘的羅馬士兵依然相當頑強的戰鬥,一幫老兵在一個小山丘上組成一個環行防線,打退了日爾曼人一次又一次的衝鋒,一直堅持到天黑。這些人挖的防禦工事和塹壕,到今天還依稀可見.直到11日中午,戰鬥才終於以羅馬將士全軍復沒的結 局告終,僅有寥寥數人得以僥倖從包圍圈中逃脫。自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會戰以來,羅馬軍團沒有被全殲過的光 榮記錄,連同他們自公元前53年的卡拉伊會戰(克拉蘇之死)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至此一併宣告結束。瓦盧斯 的首級在各個西日耳曼部落中旅行了一遍之後,被馬考曼族國王馬波德送回羅馬安葬。而他下屬的屍體則永遠 地留在了戰場上:兩萬多個頭顱被懸掛在條頓堡森林大道兩側的樹梢上,直到離戰場50千米外的地方,都能發 現他們被剝得精光的屍體。這裡是歐洲被研究得最徹底的古代戰場,直到1988年,一個英國考察隊還在此處挖 掘出過大量的武器、數百枚銀幣、以及一些羅馬軍人、戰馬、騾子的骨架。
影響
此戰役後續及深遠影響: 時至今日,阿米尼烏斯依然被譽為日耳曼民族的解放者。馬丁·路德曾經滿懷敬意地說:“我從心底 愛這位赫爾曼。”在條頓堡森林深處,矗立著他高達53米、手舉利劍的青銅雕像。它自公元1838年開始建造, 直到1875年才竣工,前後共耗時37年。我們不應忘記,就在這期間,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於色當會戰中俘虜了 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並在巴黎加冕為德意志皇帝,由此開始了日耳曼地區新的輝煌。在納粹黨執政期間,阿 米尼烏斯更是被奉為最偉大的德意志民族英雄之一。的確,如果沒有他指揮的條頓堡森林戰役,歐洲乃至世界 的歷史必將被完全改寫:羅馬帝國也許會統一整個歐洲,民族大遷徙即使仍然會發生,其過程和結局也肯定將 和後來的截然不同了。無怪乎有些歷史學家詼諧地說:“老天爺在公元9年9月9日的這一場大雨,徹底改變了人 類歷史的進程。”條頓堡森林戰役是屋大維皇帝一生中最慘痛的失敗,在得知這不幸的訊息後,他一連幾個月 不理髮,不刮鬍須,不洗臉,整天一副如喪考妣的尊容。像個丟失了心愛玩具的孩子那樣,他反反覆覆地對著 空中喃喃自語:“瓦盧斯,瓦盧斯,你把我的軍團還給我!”這句話成為未來歐洲君主戰敗後的口頭禪。幸好 ,奧古斯都的失態只是暫時的,皇儲提比略很快帶了6個軍團去增援萊茵戰區。連同當年被瓦盧斯留在那裡的兩 個軍團,羅馬帝國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都聚集在此。提比略不愧是久經沙場的常勝將軍,他的戰術細緻而謹慎, 不急於求成,先鞏固住萊茵河兩岸,然後再逐步向前推進,積小勝為大勝。公元12年,他被召回羅馬,得到了 凱鏇式和勝利勳章的榮譽。然而,日耳曼尼亞行省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在事實上獨立。當地的新任總督是提比略 的侄子、日耳曼人的第一位征服者德魯蘇斯之子日耳曼尼庫斯,這個與對手阿米尼烏斯同齡的年輕將領要比他 的叔父大膽得多,他於公元14年從今荷蘭鹿特丹附近出發,經海上入維斯河,逆流而上,深入敵境,在次年夏 天以萬分沉痛的心情憑弔了條頓堡森林戰場,並掩埋了部分早已化為白骨的屍體。此後,他更加猛烈地向敵人 進攻,終於在公元17年5月26日於安格里瓦爾瓦戰役中為瓦盧斯報了仇:阿米尼烏斯隻身逃走,他懷孕的妻子圖 斯內爾達被俘虜,瓦盧斯所部三面羅馬軍團鷹旗中的兩面也被繳獲。不過,屋大維已經聽不到這勝利的訊息了 ,這位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於公元14年8月19日在諾拉城與世長辭,提比略如願以償地成為奧古斯都的接班人。 在不知不覺中,他也開了個惡劣的先例:從此之後,萊茵河前線的將領頻繁地被士兵們擁立為皇帝,原因很簡 單:為了抵禦日耳曼人的入侵,那裡雲集著全帝國最精銳的軍團。
作為一位日耳曼專家,提比略深知在那裡作戰是多么得不償失:當地濕冷的氣候不適合羅馬人定居, 也沒有什麼值得開發的自然資源,征服它卻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因此,在安格里瓦爾瓦戰役後,日耳曼尼庫 斯被立即調往西亞,並在兩年後神秘地死在那裡。很多人說,提比略一直在嫉妒自己這位侄子兼養子的軍事才 華,並應該為他的死負責。不管怎樣,提比略即位後在日耳曼尼亞執行的新戰略相當成功。他敏銳地看到,羅 馬帝國真正的危險不在於西日耳曼部落的獨立,而在於它們的統一。 而且果然在幾百年後,羅馬因日耳曼的分支哥特人而衰弱分裂,以後的西羅馬更是哥特人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