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中藥名】 續斷( 《神農本草經》 )
【蒙藥名】 扎續斷(《神農本草經》)
【別名】 山蘿蔔
【學名】 Dipsacus japonicus Miq. [川續斷科]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l米以上。根單一,粗壯,木質。莖直立,被白色柔毛,具4—6棱,沿棱有倒鉤剌。基生葉長橢圓形,3裂或不裂,有長柄;莖生葉對生,倒卵狀橢圓形,長8—20厘米,寬3—8厘米,3.5羽狀深裂,中央裂片最大,兩側裂片較小,各裂片基部下延成翼狀,邊緣有粗鋸齒,兩面被白色貼伏柔毛,背面葉脈上具鉤刺;葉柄明顯,向上漸無柄,柄上生有鉤刺。頭狀花序頂生,基部具條狀總苞片;每花外有苞片一枚,長倒卵形,先端具粗刺狀長喙,喙邊緣有長刺毛;花小,紫紅色;花萼盤狀,具4極淺的齒;花冠漏斗狀,4裂,2裂稍大;雄蕊4,微伸出或不伸出於花冠外;子房下位,包於囊狀小總苞中。小總苞四稜柱狀,頂有8齒;瘦果稍外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
生於山坡草地較濕處或溪溝旁,陽坡草地亦有生長。
【分布】
燕山北部。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陝西、四川、貴州等地;日本。
【產地產量】
產赤峰市喀喇沁旗旺業甸林場棒槌山。產量極少。
【入藥部分】
根入藥。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根莖及鬚根,洗淨泥土,曬乾,切片備用。中藥生用,酒炒或鹽水炒用。
蒙藥秋季採挖後,取淨根用微火烘至半乾,堆起“發汗”至內心變綠色時,再烘乾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根呈圓柱形,稍扁,少有彎曲,長5一15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黃褐色或灰黃色,具明顯扭曲的縱皺和溝紋,皮孔橫裂,有少數鬚根痕。質軟,久置變硬而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外側呈褐色或淺褐色,皮內呈墨綠色或棕色,木部呈黃褐色,具黃色花紋。氣微香,味苦、微甜而後澀。
鑑別 根橫切面:木拴層由數列細胞組成。皮層較狹窄。韌皮部篩管群稀疏,散在。形成層環狀。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在形成層附近分布較多,向內漸少,常單個散在或2一3個聚在一起。髓部較小。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簇晶。
根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5—45微米,常分布於皺縮的薄壁細胞中,數個排列成行。木栓細胞棕黃色,表面觀呈尖方形。紡錘形薄壁細胞具斜向交錯的細紋理。木纖維壁較厚,有斜紋孔,直徑約17微米。具緣紋孔導管的直徑約至68微米。
【化學成分】
本品含生物鹼龍膽鹼和Aragucine、三萜皂甙、黃酮、香豆素和環烯醚萜等。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辛、甘,性微溫。補肝腎,行血脈,續筋骨,安胎。
蒙藥味苦、辛,性涼、稀、糙、鈍、柔。殺“粘”,清熱,解毒,止痛,消腫。
【主治】
中藥治腰膝酸軟,遺精,尿頻,風濕痹痛,筋骨折傷,跌打損傷,崩漏下血,胎動不安。
蒙藥治瘟疫,痘疹,麻疹,流感,“發症”,結喉,腸刺痛,實熱。
【用量用法】
中藥6—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蒙藥多入丸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