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向後漸細小。體紅色。 頭高,近長方形,頭背面及兩側均被骨板,頭高大於寬,頭頂在眼後緣上方有一橫溝。吻中長,吻突中央凹入,吻突近三角形,具數小棘。眼中大,上側位,眼
間隔寬,凹入。口大,前腹位。眶前具一、二小棘,眶後棘1個。前鰓蓋骨具二棘。體被櫛鱗,側線鱗少於70。背鰭2個,分離,Ⅻ—Ⅸ,14—17,背鰭基底兩側有棘骨板。臀鰭14—17。胸鰭寬大,下方有3指狀游離鰭條。腹鰭胸位,Ⅰ—5。尾鰭凹入。體長200mm。
分布範圍
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及暖溫帶海域。東大西洋及地中海也產。 分布於中國的其他種類有翼紅娘魚,側吻突呈寬三角形,側緣有小鋸齒;貢氏紅娘魚背鰭第二鰭棘比第三鰭棘長,
胸鰭內側下半部有一橢圓形大黑斑;斑鰭紅娘魚,背鰭第二與第三鰭棘約等長,胸鰭內側下半部有一大黑斑;短吻紅娘魚,胸鰭最長游離鰭條伸達腹鰭後端,胸鰭內側無大黑斑,吻長約等於眼徑,以及尖棘紅娘魚胸鰭最長游離鰭條不伸達腹鰭後端,胸鰭內側有一大黑斑。
生活習性
棲息於泥沙底質海區,能用胸鰭游離鰭條在海底匍匐爬行。短鰭紅娘魚、胸鰭內側無黑斑,最長游離鰭條不伸達腹鰭後端,為東、黃海底拖網捕撈主要對象之一,漁獲的適宜水深約為67~70米。生殖期在春末夏初。懷卵量約14萬粒。卵浮性,卵膜較厚,光滑透明。水溫16℃時,經72小時左右孵化。成魚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每年3~4月魚群由黃海越冬場北上生殖洄游,秋末冬初向南越冬洄游。4~5月為捕撈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