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資源

日本國土面積約37.78萬km,大部分地區處於降水豐富的亞洲季風帶,年降水量約1700mm/年,約為世界平均數970mm/年的2倍,約為中國年降水量660mm/年的2.6倍。儘管如此,由於日本國土狹小,人口眾多(1.25億),人均年降水總量約為5241m/年·人,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數27000m/年·人的1/5,與中國5907m/年·人相當。

基本信息

水資源量

日本全國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470億立方米,按1998年人口計算,人均水資源量4344立方米。由於日本河流源短流急,年際變化大,乾旱年份年徑流量約3300億立方米,扣除直接入海水量,實際可供開發利用的水量只有2000億立方米,相當於乾旱年資源量的60%~70%,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在地區上差別很大,在城市人口集中,用水量大的地區,如關東、近畿等地區,人均可利用資源量只有全國平均數的1/3~1/2。這些地區水資源的短缺,除了自然條件外,主要受人口和產業布局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利用

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於人口、產業向沿海大城市集中,城市用水急劇增長,1975年的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已為1965年的1.5倍。因此,水資源利用的方向發生了變化,重點從農業、航運、水力發電轉向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開發方式也從天然徑流的利用,轉向興修專用水庫和多目標興利水庫的綜合開發。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已建成水庫2000座,其中具有防洪、興利多目標的水庫210座,正在興建的水庫約有470座,1982年全國有引水、輸水、配水的管道總長約37萬千米。由於適宜修建水庫和開發新水源的地點逐年減少,工程造價越來越高,修建時間愈來愈長,使得經濟集中地區的水資源問題,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所需要解決的主要課題。

1994年日本全國城市和農業總用水量為908億立方米,全國平均人均用水量為726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占65%,工業用水占16%,生活用水占19%。1973年石油危機後,由於產業結構有基礎資料轉變為加工裝配型;工業用水回收利用率由1965年的36.2%提高到1994年的77%;各種節水措施的推廣,工業用水量有減少的趨勢。農業用水雖然由於城市化的進展,農田面積減少,但隨著水田通用化,早田灌溉的增長,以及畜牧用水的增加,農業用水仍有增長的趨勢。為了確保穩定供水,日本國土廳於1986年制定了以公元2000年為計畫目標的“水的長期供求計畫”,並把節約用水和合理用水作為水資源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宣傳活動,使節水成為社會風尚。

管理

3.1 水資源管理的機構體系

日本政府對水資源問題高度重視,重大事項由內閣會議和總理大臣親自審定。經機構改革後的新政府(2001年開始運行)實行以國土交通省為主,其他相關部門協同管理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具體情況如下:
國土交通省
土地水資源局: 負責長期需水方面的根本性、綜合性政策、(水資源部) 法規的策劃、立項及推行等相關工作
河川局: 負責河流管理、治水工程及河流綜合開發工程的實施等
都市地域整備局: 負責下水道相關政策、企畫、實施、指導、(下水道部)監督以及與流域的協調管理
環境省: 負責流域水質保護相關政策
農林水產省: 負責農業用水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土地改造、森林保護工程
厚生勞動省: 負責上水道相關工程
經濟產業省: 負責工業用水相關政策、水力發電相關政策

3.2 水資源管理的法律體系

日本早在1896年就制定了《河川法》,以後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進行了多次修改,並陸續制定了其他法律,形成了較完備的水資源管理的法律體系。

3.3 水資源規劃

日本的水資源規劃主要有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和水資源開發基本規劃。此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規劃。

3.4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3.4.1 水資源開發的沿革
① 水資源在農業上的利用及用水秩序的形成(從古代到江戶時期)日本的水資源利用首先是以農業為中心展開的。從古代建造蓄水池開始,後來又利用莊園內的中小河流,而從戰國時代起,在治水與用水一體化的條件下取得進一步發展,到江戶時代,則開始了對大河的利用。在這一過程中,反映日本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的水資源利用慣例逐漸形成。主要河流的可利用枯水流量,幾乎全部用於農業用水。
② 為日本的近代化及社會經濟發展打下基礎的時期(明治時期到二戰前)
進入明治時期以後,工業用水、生活用水、發電用水等除農業用水以外的新型用水需求增大。為適應這種狀況,除了對已有的水利設施進行調整外,採取用水與治水相結合的河流統一管理方式。
③ 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時期(從二戰後到現在)
從戰後到昭和30年代(1955~1964年)前期,為適應急劇增長的用水需求,不斷完善了水資源方面的各項法令。
在開發新的水資源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用水秩序,同時通過修建多功能水庫等新的水資源開發,實現了穩定用水,並努力適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多的用水需求。
為了適應水資源開發周期變長的情況,採取了水源地區保護措施;為防止地面沉降等災害的發生,開始建設工業提水管道。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用水需求急劇增長,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經濟的發展,積極促進水資源開發,形成了關係到城市用水、農業用水的供水系統(從水源到下游引水渠、管道網、淨水廠、污水處理設施等所有與水資源利用有關的設施的總稱。下同)。
城市用水:1978年,作為生活基礎重要一環的自來水普及率已超過90%,極大地支持了城市化的進展。工業用水管道、排水管道也得到了完善。在城市進展過程中,一系列供水設施得到完善,大量城市用水得到保障、污水在處理設施內得到處理等等,大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也相應地帶來了水循環系統的變化。
農業用水:通過土地改造工程實施用水合理化,已達到穩定、高效的用水目的。另一方面,由於冬季用水減少等原因,也出現了地區內的環境功能衰退的現象。
在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在有計畫地開發水資源的同時,也形成了城市用水、農業用水的供水系統,有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通過實施利根川水系的水資源開發,除了保障首都圈2700萬居民的飲水外,還通過實現東三河地區農業用水的通水,使該地區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農業區。
④ 水資源周邊環境的變化及有必要實施綜合治理的時期(借鑑過去,面向未來)
以下是關於各種用水供需變化因素的具體實例。
生活用水:由於少子化、高齡化等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充裕的供水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業用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回收率得到提高。
農業用水:由於城市化的進展以及生產調整的實施,土地耕種面積減少。
以1994年各地發生乾旱為契機,用水穩定性問題日益突出。這一問題主要是由於水資源開發設施用水安全度下降及各地區用水穩定性偏差大等原因引起的。關於用水穩定性,可以從取水水平和不同水龍頭兩方面來評價。總之,提高用水穩定性已成為今後水資源開發的重要課題。

3.4.2 水資源利用現狀
1997年日本全國的用水量約為891億立方米(按取水量計算),其中生活用水約165億立方米,占18.5%,工業用水約138億立方米(不包括循環用水),占15.5%,農業用水約589億立方米,占66%。
農業用水量近年變化不大,但生活用水量由於家庭小型化的發展和用水設備的普及而逐年增加。工業用水量近年來稍有增加,但回收率達到近80%,水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