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日本獲得了特許生產瑞典FH70式牽引式榴彈炮的許可證,生產出的榴彈炮裝備本州以南的炮兵團。
FH70發射普通榴彈時的最大射程達到24千米,發射火箭增程彈時達到30千米。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本應裝備最先進武器裝備的北海道師屬炮兵團,其自行榴彈炮的性能已落後於本州以南各炮兵團,這是不正常的。於是,日本軍方從1985年起,著手研製新型自行榴彈炮。1992年,提出了新型自行榴彈炮的戰術技術指標,並開始設計和部件試製;1994年,生產出技術演示樣車;1996年,開始了技術試驗;1997~1998年,開始了使用試驗;1999年底,定名為99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日文名為“99式自走155毫米榴彈炮”)。2001年,陸上自衛隊裝備了6輛99式,2002年裝備了7輛。2002年的採購單價為9.5億日元,約合800萬美元,比90式主戰坦克還要貴,實在是太貴了點。2003年以後,大體上每年裝備6~8輛。由於軍方的採購數量很有限,單價自然降不下來。關於99式自行榴彈炮的命名,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是1999年底到2000年初定型,究竟是命名為99式,還是零式,日本軍方頗費斟酌。可能是在二戰時期日本有著名的零式戰鬥機,為避免重複,最終定名為99式自行榴彈炮。
面紗初揭
日本軍方對新研製的武器裝備,一向是遮遮掩掩,讓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兩年前日方披露99式自行榴彈炮的一些數據,也是半遮半掩。不過,這是迄今為止最詳盡的資料,99式自行榴彈炮的面紗已經揭開了一角……。
99式自行榴彈炮的戰鬥全重為40噸,乘員4人,全長11.3米,全寬3.2米,全高4.3米。車體前部左側為動力艙,右側為駕駛室,車體中後部為戰鬥室。駕駛員席在右側,這也和日本道路左側通行的慣例有關。駕駛員上方有一個水平開啟的艙門,有3具潛望鏡。車體前部左側頂部有水散熱器的百葉窗。車體部分的外觀和日本的89式步兵戰車很相像。不過,日本軍方稱99式自行榴彈炮的車體是新設計的,但底盤上的某些部件可以和89式步兵戰車的部件通用。車體和炮塔採用焊接結構,而一些艙門和蓋板處多採用螺接結構。
動力裝置為三菱重工業公司製造的直列6缸四衝程水冷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600馬力,與89式步兵戰車的動力裝置一樣。不過,89式步兵戰車的戰鬥全重只有26噸,這說明99式自行榴彈炮的單位功率要低得多,因此,最大速度只有49.6千米/小時,而89式步兵戰車的最大速度達70千米/小時。由於對自行榴彈炮在機動性上的要求比坦克和步兵戰車要稍差些,單位功率低些是允許的。
車體每側有7箇中等直徑的負重輪、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這也是自行榴彈炮通常的布置方式。第1、2、6、7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振器。3個托帶輪不是一線排列,中間的托帶輪位於履帶外側,前後2個托帶輪位於履帶內側。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上支履帶更平直。懸掛裝置為扭桿式。履帶板為雙銷式,端部連線,履帶板上裝有橡膠墊塊。這種履帶雖然和89式步兵戰車的履帶相似,但二者並不相同。
車體前部中央有炮管行軍固定器。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它的結構還是挺複雜的。因為這是一套遙控自動裝置,炮管的固定和解脫以及行軍固定器的豎起和放倒,都可以在車內遙控操縱,無需乘員走到車外。更絕的是,在長距離行軍中,為了防止長長的炮管妨礙炮車機動,乘員可以操縱專門裝置將炮管縮進一段距離。如果你注意到火炮身管上有兩個固定器連線套箍,就該明白它不是虛設的。不過,在炮管縮回的狀態下,自動裝置不能使用,行軍固定器的起倒需要手動操縱來實現。炮管的伸縮只需1分鐘便可完成。
炮塔的裝甲材料和結構尚未公布,估計為鋁合金裝甲全焊接結構。炮塔內,左前部為車長(也叫炮班長)席,它的後面是裝填手席,右前部為炮長席,炮塔後部為炮尾部及自動裝彈機各機構。炮塔內部稍嫌狹窄,但炮塔內部的電子設備布置得井井有條,顯示出設計者的匠心。儘管炮塔內有自動裝彈機,但是,車內還是有1名裝填手,這說明設計者想在乘員的配置上有一定“冗餘度”。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只要3名乘員便可以完成全炮車的任務。裝填手還可以承擔炮長的部分任務。
炮車上的艙門也不算少,包括:駕駛員艙門、炮塔頂部的2個艙門、炮塔兩側的2個艙門、車體後門等。車體後門為兩扇左右開啟式。值得一提的是,炮塔後部右側有一個突出的裝甲殼體,它有點像航天空間站的對接連線器,可以和供彈車對接。對接後,可以自動地向車內補充彈藥。炮塔上開艙門過多,對乘員上下車及少量補充彈藥等帶來方便,但削弱了炮塔的防護性,好在炮車不到第一線作戰,影響要稍小些。
火炮·彈藥
在對99式自行榴彈炮有了總體了解後,我們再來看一看它的武器情況。火炮為52倍口徑的長身管155毫米榴彈炮,帶自動裝彈機。而早期的報導中,稱它為39倍口徑的火炮。這說明日本軍方有意跟上世界自行榴彈炮的潮流。其實,52倍口徑的火炮,已經可以稱為是加農炮了,只是從習慣上和戰術運用上仍稱它為榴彈炮而已。原來的75式自行榴彈炮僅對彈丸實現了自動裝填,藥包(發射藥)要由乘員手動裝填。
自動裝彈機的具體結構不詳,外觀上和義大利奧托·布萊達公司製造的艦用127毫米自動炮的自動裝彈機很相像。其炮口制退器為多孔式,外觀結構上和德國的PzH2000的相類似。火炮的俯仰、炮塔的旋轉以及炮彈的裝填等,都是液壓操縱的,必要時也可以手動操縱。
配用的彈藥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可以發射北約標準的155毫米彈藥。其裝藥包為新研製的稱為99式發射裝藥。根據組合,可以發射1~6個藥包,達到不同的射程。新發射藥的最大特點是降低了火藥燃氣對身管內膛的燒蝕性,消焰性也很好,從而可以提高火炮身管的壽命。此外,這種新發射藥也可以在FH70榴彈炮上使用。
火炮發射普通榴彈時的最大射程為30千米,發射底部排氣彈時的最大射程達40千米。最大射速為每分鐘6發,猝發速度可達3分鐘18發。彈藥基數尚未公布,估計在18發以上。
火控系統已高度自動化,具有自動診斷和自動復原功能。儘管炮車上未裝GPS系統,但是,車上裝有慣性導航裝置(INS),可以自動標定自身位置,並且可以和新型野戰指揮系統(新FADAC)信息共享。這樣,從炮車進入陣地到發射第一發彈,僅需要1分鐘的時間,便於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能迅速轉移陣地。在現代戰爭中,自行榴彈炮較長時間停留在一個發射陣地是非常危險的,必須在打完一個基數後迅速轉移陣地,並迅速補充彈藥。
輔助武器為1挺M2型12.7毫米重機槍,裝在炮塔頂部右側,彈藥基數不詳。在它的前方是周視式瞄準鏡。
99式供彈車
99式供彈車是99式自行榴彈炮的配套車輛,戰鬥全重約33噸,乘員2人,供彈車全長6.7米,全寬3.2米,全高3.1米,由於車體比99式自行榴彈炮短,每側只有6個負重輪,並且取消了托帶輪。其動力裝置為V型二衝程水冷增壓柴油機,供彈車的最大速度為40千米/小時。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其後為動力艙,中後部為彈藥艙。彈藥艙中,後部右側裝99式發射藥,後部左側有供彈機構。不難看出,補充彈藥時,自行榴彈炮和供彈車是“屁股對屁股”狀態。炮彈引信要在補充彈藥前裝定完畢。在裝藥艙的上面有廢氣排放裝置,以避免廢氣給安全帶來隱患。廢氣排放管從圖6中清晰可見。從圖6中還可以看出,99式供彈車的艙門較多。不過,由於供彈車並不上第一線,這樣做還是說得過去的。
供彈車可裝載155毫米炮彈90發,估計1個炮兵連有5輛自行榴彈炮,配1輛99式供彈車。
橫向比較
最後,將日本的99式自行榴彈炮同近十多年來各國新研製的自行榴彈炮做一番橫向比較。
1989年裝備蘇軍的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發射普通榴彈時的最大射程為24.7千米,發射火箭增程彈時的最大射程為28.9千米;德軍裝備的PZH2000自行榴彈炮的相應最大射程分別為30千米和40千米。從最大發射速度上看,2S19為每分鐘7~8發;PzH2000為10秒鐘3發,1分鐘8發和3分鐘20發。單從最大射程和發射速度來看,日本人認為,99式和它們相比相差不大,應當算在“一個檔次”上。但是,自行榴彈炮的威力,不能光比較最大射程和發射速度,還要看遠距離觀察能力和彈藥補充能力。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炮兵部隊裝備有以無人觀察機為主的遠程觀察系統,再加上新研製的野戰射擊指揮系統,應當說,99式自行榴彈炮的配套性還是相當完善的。但是,從炮車的機動性和防護性來看,55噸重的PzH2000自行榴彈炮,最大速度達到60千米/小時,無疑,99式自行榴彈炮要略遜一籌。當然,就總體性能而言,和美國的“十字軍戰士”相比,99式還是要差一截。不過,“十字軍戰士”已經下馬,像99式這樣水平的自行榴彈炮還是未來一二十年的“當家炮車”。
日本軍方人士認為,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換裝的速度太慢。每年採購6~8輛99式自行榴彈炮,10年才採購60~80輛。而到2010年以後,說不定99式的性能便開始落後了。
99式自行榴彈炮的一些關鍵數據尚未公布,待有了更詳細的資料後,我們將隨時加以補充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