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析
三國 魏 曹叡 《善哉行》:“彩旄蔽日,旌旒翳天。” 清 林則徐 《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詩:“炮聲裂山雜鼓角,檣影蘸水揚旌斿。
旌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īng liú ,亦作“ 旌斿 ”。旌旗。
詞語解析
三國 魏 曹叡 《善哉行》:“彩旄蔽日,旌旒翳天。” 清 林則徐 《中秋沙角炮台眺月》詩:“炮聲裂山雜鼓角,檣影蘸水揚旌斿。
旒旌 拼音: liú jīn�� 解釋: 1.亦作"旒��"。 2.有垂旒的旌旗。 3.指銘旌。 ...
旒,形聲。字從㫃(yǎn),從疏省,疏省亦聲。“疏”省意為“條帶狀”、“梳齒裝”。“㫃”意為“旌旗”。“㫃”與“疏”省聯合起來表示“旌旗上的梳齒樣條帶裝...
基本解釋 歷史來源 編碼 筆畫數 引申義旌是一個漢字,拼音是jīng,是形聲字,㫃(yǎn)為形旁,生為聲旁。本意為用羽毛或氂牛尾裝飾的旗子,引申泛指旗幟,又引申為表彰。
書寫順序 漢字釋義 古籍解釋 常用詞組 音韻參考亦作“ 九斿 ”或者“ 九游 ”。星名。《史記·天官書》:“三曰九游。” 張守節《史記正義》:“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天子之兵旗,所以導軍進退,亦領州列邦。”
旄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máo liú,是指古代旗幟下邊懸垂的飾物。
語出:《梁書·劉顯傳》:“營營返魄,汎汎虛舟。白馬向郊,丹旒背鞏。”
l1.見"旒旌"。 ...
拼音 suí jīng 亦作“ 綏旍 ”。垂旒舒展的旗幡。綏,通“ 緌 ”。
:“析五采羽注旌上也。下亦有旒縿。”據彼諸文言之,則羽旄者,有五色鳥羽...。”《周禮·節服氏》:“袞冕六人,維王之大常。”鄭玄云:“王旌十二旒,兩兩...ì)、旌(jīng)《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
釋義 制度 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