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主要是黎巴嫩和敘利亞作家所組成的現代阿拉伯文學流派。又稱“阿拉伯僑民文學”。由於黎巴嫩在歷史上曾作為敘利亞的組成部分,所以也有“敘美派文學”之稱。
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黎巴嫩、敘利亞人大量移居美洲,散居各主要口岸。他們創辦了報紙、雜誌。1893年第一份阿拉伯文報紙《費哈報》在巴西出版,此後報刊總數達200種以上。旅美派文學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產生的。
在北美,1920年在紐約成立了文學團體“筆會”。在南美,旅美派文學主要活動地點是巴西和阿根廷。1933年在巴西聖保羅城成立“安達盧西亞協會”,是繼“筆會”之後的第二個僑民文學團體。協會成員有著名作家拉希德·塞利姆·胡里(1887~ ),他著有《拉希德詩集》。在阿根廷的旅美派文學團體名為“文學家協會”,於1949年成立,其核心成員有詩人喬治·綏達哈(1893~ )、小說家尤素福·薩里米和評論家阿卜杜·拉蒂夫·海欣(1904~ )。薩里米主編《才華雜誌》,海欣著有《聖戰者的團結紐帶》,並主編《阿拉伯知識》周刊。
旅美派作家一方面歌唱自由,描寫阿拉伯人在新大陸的追求和奮鬥,表現了對個性解放的渴望;另一方面,他們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故鄉的思念,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感情。他們對於阿拉伯國家落後的現狀感到不滿,號召人民反對外國統治者,為推動社會進步而鬥爭。紀伯倫的散文詩集《先知》、努埃曼的小說集《往事》、艾敏·雷哈尼的詩集《雷哈尼亞特》、拉希德·胡里的詩集《風暴》等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1948年以後,旅美派作家創作了不少譴責猶太復國主義的作品。在文學形式方面,紀伯倫、艾敏·雷哈尼等人衝破阿拉伯古典詩歌韻律的束縛,寫作散文詩。
旅美派文學在它產生並興盛的20、30年代,由於阿拉伯本土的文學受到環境限制,發展滯緩,因而它對促進阿拉伯民族解放和社會改革運動以及本土文學的繁榮和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在國際上也受到廣泛重視,紀伯倫的著作曾被譯成54種文字出版。
參考書目
綏達哈:《我們的文學和文學家在美洲》,貝魯特,1957。
蓋蘇里:《僑民文學》。
拉希德·胡里:《美洲僑民文學的出現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