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巴鯢

施氏巴鯢,成鯢以水棲為主,多伏於水內石下,少數上岸活動,主要捕食毛翅目等水生昆蟲幼蟲及金龜子等。

基本信息

形態描述

體長150-200毫米,皮膚光滑,肋溝11條;體色黃褐、灰褐或綠褐色,有黑褐色或淺色大斑,腹面乳黃,有黑褐色細斑點;掌、趾腹面有棕色角質鞘,指4趾5;頭長略大於頭寬,唇褶發達;犁骨齒2列短,超過內鼻孔甚多,前額鹵較大。

生物學

一般生活在910~2350米的山區流溪中。溪水水質清涼,水流平緩,一般兩岸植被較為豐富。溪中石塊甚多,有利於成鯢的隱藏。成鯢以水棲為主,多伏於水內石下,少數上岸活動,主要捕食毛翅目等水生昆蟲幼蟲及金龜子等。3月下旬至4月上旬為繁殖季節,雌鯢產出卵鞘袋一對,共有卵12-42粒,固著在溪內石塊下或植物枝條上。

細胞學

染色體數目2n=64。

種群現狀

較常見,種群數量較大,屬於在秦嶺中南部野外考察時的常識性物種,暫不屬於保護級別的動物。但筆者在2004年通過考察發現,在該物種較為豐富的湖北神農架地區,一些不法商人將巴鯢冒充為大鯢幼體出售給廣東地區的野味飯店獲利。如果這一現象加以持續的話,這一地區的巴鯢生存就有可能受到極大的威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