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2年9月--1986年7月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本科生。
1986年7月--1989年7月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系碩士生 。
1989年7月--1991年7月 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系助教。
1991年8月--1994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1994年7月--1996年7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
1996年8月--2005年7月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2000年9月--2001年9月 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2005年8月開始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學術刊物《社會心理研究》學術編委,1996年7月至今。
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01年12月。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論和教學委員會委員,2002年10月。
《心理學報》和《心理科學進展》理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審稿專家。
主要貢獻
1“社會行動者:初步研究”,博士後課題,1995年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獨自完成。
2“北京市基督教群體研究”,北京市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已完成。
3“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文化適應問題”,1998年度福特基金項目,核心成員。
4“解構霸權--歐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200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人。
5“宗教行動者”,北京大學2001年“985”項目,主持人。
6“社會行動者:理論和經驗研究”,2002年國家回國人員啟動基金項目,主持人。
(一)論著和譯著
1.1989“G.H.米德的社會心理思想評述”,《心理科學通訊》{現為《心理科學》}第5期。
2.1991“麥獨狐的《社會心理學引論》”,載馬文駒等主編《現代西方心理學名著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1993“論社會經驗論的理論模式”,《遼寧大學學報》第3期人大資料《心理學》月刊1993年第10期。
4.1994“作為理論聚點的社會行為研究”,《心理科學》第4期。
5.1994“論社會行為的種系演化”,《社會心理研究》第3期。
6.1994“論心理學的歷史圖景”,《晉陽學刊》第6期人大資料《心理學》月刊1995年第1期。
7.1995“重審實驗”,《社會學研究》第2期人大資料《心理學》月刊1995年第7期。
8.1995“論社會行為研究的倫理學”,《自然辯證法通訊》第2期。
9.1995“從本能論到人類習性學”,《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
10.1996“跨文化研究的基礎”,《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
11.1996“原道之路--學習陳元暉先生著作的一點體會”,《社會心理研究》第1期。
12.1996“中國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學者自律及社會監控”,《中國書評》·總第10期(香港)。
13.1997“《社會行為學論綱》摘要”,載《博士文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1997“社會心理學百年進程”,《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人大資料《心理學》月刊1997年第4期。
15.1998“大眾時代的時尚迷狂”,《社會學研究》第5期人大資料《社會學》月刊1999年第1期。
16.1998《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英)吉登斯著,第二譯者,北京:三聯書店。
17.1999“人類世界是文化建構的”,《國外社會學》第5-6期校者。
18.2001“社會心理學的演化--一種學科制度視角”,《人大資料《心理學》月刊2002年第4期。
19.2001“文化適應與合作: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調查研究”,《新華文摘》第12期第2作者(與王春光合作)
20.2002“後學的養成、評價和資助”,《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
21.2002《社會行動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22.2002“學科制度精英、符號霸權和社會遺忘--主流社會心理學歷史話語的建構和再生產”,《社會學研究》第5期。
23、2002“歐洲社會心理學的成長曆程”,《心理學報》第6期。
24.2002“社會行動者—社會行為論的可能框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6期。
25.2003“群際行為的社會認同論”,《國外社會學》第6期第1譯者(和李康樂合作翻譯)。
(二)學術隨筆
1. 2000“社會學世紀經典回顧”,《百科知識》第3期。
2. 2002“疏離的眷戀”,《經濟學家茶座》第4期。
3. 2003“心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社會學家茶座》第2期。
獲獎記錄
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4年11月):專著《社會行動者》;
第8屆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5月):論文“社會心理學的演化--一種學科制度視角”;
1997-1998年度北京大學教學崗松獎;
1996-1997年度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