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主要內容如下:
一、明造論品,意為辯論的說明,包括八個方面。
(一)比喻,分具足喻(同類例、同喻)和少分喻(異類例、異喻)兩種。
(二)隨所執,即宗,或譯為真理。這宗或真理分四種。
(1)一切同,是各學派所公認的;
(2)一切異,只為一派所承認;
(3)初同後異,雙方對於論證的出發點相同,而結論則出於假定;
(4)初異後同,出發點不同但結論一致。建立宗義需具有四種量:現量(感知認識)、比量(推理知識)、譬量(比喻知識)、聖教量(經典的知識)。
(三)語善,所用的語言合於道理,不多說也不少說,其理由和例證都很恰當。
(四)言失,語言過多或過少,或一字多義,或異字同義。
(五)知因,即推理知識,根據其理由的不同分為四種:現量,比量,比喻量,聖教量。推理的種類又分為三種:(1)前比,即今譯有前比量或見前推理。(2)後比,即今譯有餘比量,或見後推理。(3)同比,即今譯平等比量,或同類推理。
(六)應時語,適合時機的語言。
(七)似因,今譯謬誤。又分為八種:
(1)隨言生過,指歪曲一句話的願意。
(2)同異生過,指猶豫的推理。
(3)疑似,指錯謬的假說。
(4)過時,即失時,立論的理由沒有在適當的次序上說出。
(5)類同,即丐詞,用未經證明的事實作為理由。
(6)說同,用未經證明的命題或辭句作為理由,實際亦為丐詞。
(7)言異,荒謬的理由。
(8)相違,立論者自相矛盾。又分兩種:一是喻相違,所舉喻例與因相矛盾,二是說錯道理導致矛盾論斷。
(八)隨語難,套用他人的錯誤推理作為辯論的根據。
二、明負處品,對被擊敗論點的解釋,有九種情況:
(一)顛倒,語言次序顛倒,令人不解。
(二)不善巧,又分七種:
(1)重複再三,不令他解;
(2)重複再三而不別知;
(3)彼義短缺,而不察覺;
(4)彼義正當,反找過失;
(5)對方所說,眾人都解,己獨不悟;
(6)不善發問;
(7)說話輕、快,聽者不悟。
(三)緘默,應問不問,應答不答。
(四)語少,說話過少,使聽者不了解。
(五)語多,說話過多,令聽者不得要領。
(六)無義語,說話無意義,使聽者不知所云。
(七)非時語,說話不合時機。
(八)義重複,說話反覆,不連貫。
(九)舍本宗,指放棄原來的命題(理由)。
三、辯證論品,這一品是講如何辨別辯論中的根據。分別如法論與正法論。
四、相應品,這一品講異物同名,也即類同語或牽強附會的類比。論述二十種相應:一曰增多,二曰損減,三說同異,四問多答少,五答多問少,六曰因同,七曰果同,八曰遍同,九不遍同,十曰時同,十一不到,十二名到,十三相違,十四不違,十五疑,十六不疑,十七喻破,十八聞同,十九聞異,二十不生。最後說學習此論,可得正智,分別善惡正邪。
相關詞條
-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毗曇心論簡稱《雜心論》,十一卷,尊者法救造。劉宋時代天竺三藏僧伽跋摩於元嘉十二年(435)譯出,由寶雲傳語,慧觀筆受。在此譯之前,已經譯過兩次︰一是...
簡介 各品的主要內容如次︰ 發展歷 《雜阿毗曇心》解釋 補充說明 -
觀心論
觀心論,又作破相論。傳系梁代菩提達摩撰,亦有唐代神秀撰之說。
概述 相關 -
地論學派
地論學派亦稱地論宗。以傳習、弘揚《十地經論》而得名。
基本介紹 兩派簡介 相關論著介紹 代表人物 相關詞條 -
佛學心性論
“心性論”是哲學中很重要的“哲學問題”,中國古代儒、道、佛三家都有豐富的心性思想,而又以儒家心性思想最先成熟,道教、佛教教正是在儒家心性倫理論的影響之下...
簡介 心性本淨論 結 語 -
肇論
肇論:中國佛教論書。僧肇著。1卷。南朝梁陳間匯集的僧肇論文。篇名分別為《宋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首篇就本無...
簡介 作者 組成 內容 -
三論宗
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因據印度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
簡介 源起 由來 理論概述 宗義 -
方便[漢語詞語]
方便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fāngbiàn,基本解釋為便利的、省事的,出自《維摩經·法供養品》。方便可引申為隨機乘便、大小便等意思。
綜合套用 引證詳解 -
金剛果論
《金剛心總持論》又名《金剛果論》,2002年前後,先父在讀此書後,發現其中有對“四句偈”的解釋,認為對《金剛經》的註解意義重大
簡介 開示初機論第一 金剛心論第二 金剛經論第三 四句偈論第四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論書。又稱《瑜伽論》、《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
淵源 其他信息 譯本 結構組成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