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日本)金文學 譯者:汪培倫·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頁碼:213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802510913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市場價:30.00
作者簡介
金文學,比較文化學家、作家、文明批評家,1962年生於中國瀋陽。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大外文系日本文學專業。1991年以亞洲第一名的成績獲“新島獎學金”赴日留學。1994年獲文學碩±後,攻讀博士課程。2001年博士後期課程畢業。現任教於日本數所大學。
迄今為止,其圖書著作有50餘種,最具代表性的有《東亞三國志》(日/韓/中文)、《中國的性文化》(日/韓文)、《瞧,這三國人》(中/日,韓文)、《日本文化之謎》(韓文)、《醜陋的韓國人》(中/日/韓文)、《中國人、日本人、韓國入》(中/日篇文)、《醜陋的日本人》(日文)等等。其作品暢銷東亞及歐美,總銷量已超過200萬冊。另有學術論文、評論、散文、小說、詩歌等數百篇。以中、日、韓三種語言寫作和演講,被譽為“園際派鬼才”。
編輯推薦
顛覆《菊與刀》的最新力作。
日本人的國際感很貧乏;對白種人極端自卑,而對黃種的亞洲人虛張聲勢:總是缺乏一種非常客觀的對外理解;在世界各民族裡,日本民族是最排外的民族之一。
政治上,日本特別崇拜美國,把美國當成老祖宗,是穿美國褲衩的猴子;心理上,日本可以說是當今美國的附屬國、殖民地。
日本不具備統治異民族的帝國能力,永遠稱霸不了世界,也成不了美國、中國那樣的世界性大國。
戰後的日本,尤其近十幾年經濟滑坡,變成了一個最老化又最幼稚的民族;肉體在長進,精神卻己萎縮;年輕人沒有人生目標,沒有理想;上代和下代文化間嚴重斷裂;學校和親職教育已然崩潰,道德文明開始衰死。漢語會成為日本的第二語言,而中國會對日本有越來越大的影響;日本人口在急劇減少,而中國人的數量在迅速增加,或許在200年、300年之後,日本會變得更加中國化;中日關係將更加突出,也愈來愈重要。
目錄
第一章他們的形象
一種癲狂式的病態
《菊與刀》的典型歪曲
日本人的肖像
醜陋的日本人
日本人論日本
戴季陶論日本
柔韌的刀
便當的感動
從隨身聽看文化的本質
失去“鹽滷”的文化
第二章與世界的差距
世界眼中的日本
如果把日本人比作動物
黑暗的洞窟共和國
國際感的留級生
“入鄉隨俗”的脅迫
“留日反日”現象
亞洲蔑視症
不善於與外國人交流
不為世界了解的No.2經濟體
一個非海洋民族的島國
民族性的致命弱點
第三章變異的人種
日本人到底哪兒變了?
遲鈍與扭曲的醜態
美麗的風土,醜惡的面容
突然變異的日本人
醜陋的豬鳥之島
傳統的斷絕與割斷
同心圓式的文化傳統
5H、5化和5無
日語面臨終結
辭彙創造反映的差異
語言典範從教科書中消失
喪失國語力的民族
腐爛的心
人鼠同命的國家
思考力的缺失
愚者共和國里的木乃伊
迷失方向,毫無目標
死魚眼般的精神狀態
第四章假、醜、惡的特點
荒廢的教室
無知蒙昧的墮落
教育崩潰,道德淪喪
曾是令人驕傲的教育典範
如商店一般的大學
無理取鬧的家長
與中韓迥異的教育態度
大日本與小日本
不會笑的猴子
不會溝通的服務業
無戰略眼光的豪華遊輪
六十歲的身體,十幾歲的腦袋
對美醜已麻木的女性
拒絕成熟的民眾
“可愛”的精神結構
東亞三國“大人意識”的差異
第五章不幸的人民,貧困的國家
傻瓜們的大合唱
徒有其表的“經濟大國”
不幸與貧困的國民
暴發戶對貧困的鄉愁
勞動貧窮時代的來臨
不能真正說“NO”的國家
沒有效率的勤奮機器
分不清工作和遊戲的猴
亞洲的鄉下人
戴眼鏡的漫畫小民族
劣化成一具骸骨
幸福感不如中國人
富裕卻貧困的悲劇
第六章身穿美國短褲的猴子
自卑情結與奴隸根性
九十九個傻瓜
易受迷惑的無知
如蠕動的蛆一般蔓延
世界最先進的附屬國
受西方支配的“真相”
美國主導的“改造計畫”
兩大精神麻醉劑
第七章墮落的人們
無能的政客,愚昧的大眾
跳入水中集體自殺的群鼠
言論恐怖主義
標榜民主的超級散漫
喪失男子漢氣概的國家
變質的女人造就沒用的男人
迷失愛情的地方
賣淫的天國,淑女的寶島
墮落吧,日本人!
第八章未來在哪裡?
對未來的預測
近色比較法
年糕般的民族,年糕般的文化
仍是世界第一的魅力國度
日中未來比較論
東西文明的中間者
文化融含的典範
缺乏殖民帝國的能力
二百年後將變得更加中國化
移民戰略應更積極開放
日中關係的重要性
親職教育要先行
發揮老齡餘熱的前提
父性應該回歸
不要忘記先賢們的警告
【附錄】“國際鬼才”金文學訪談錄
序言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對當代日本人、日本問題的深層批判和解讀。
自古以來,被稱為“一衣帶水”的日本,必然是中國和中國人都無法避開的至關重要的永恆課題。這也許是上天安排的宿命吧。
與蒸蒸日上的中國相比,號稱“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日本,業已走上下坡路,昔日的旭日威風業已風化為過去的一頁。
當今日本的國家體制,國民的墮落已達到頂點。美麗的日本島展現出以下的煞風景:人們對未來的目標與理想蕩然無存,國家方針不明不透,旁若無人的年輕一代走向頹廢,教育、家庭面臨崩潰……
一言而蔽之,日本已不再是昔日旭日東升的日本,日本人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日本人”了,它已乘上衰亡之列車。
面對日本人的衰退,探索日本的未來,這是我提筆寫下這本富有反思、批判性格的“日本論”的動力。
我與中國國內的許多研究日本的學者、知識人不同,擁有一種較特殊的經歷和研究視野。
我出生於中國,是第三代朝鮮族人,長期留學居住於日本,在韓國也生活過,多年從事中、日、韓文化的比較研究及文化人類學研究。通過三國的比較,來對比闡明三者三樣的文化同質性和異質性。
本書也是其比較文化方法的一個成果。我發現,(可能大家都感覺到)國內的不少學者、文化人(一般人更自不待言)對日本,持有一種近乎天然的特殊的某種情緒,並由這種情緒使然去看日本,研究日本人。
迄今為止,我讀到的國內的日本論著,都存在一種集體無意識性的輕視、貶低日本的傾向。而恰恰在其中表露出對日本的不知與盲目的情緒。我不得不指出,這也是國人對外認識的一種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