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郪虎符

新郪虎符

中國文物,史書記錄為漢淮南王劉安私鑄。後人王國維誤考為戰國虎符。通長8.8厘米、前腳至耳尖高3厘米、後腳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鑄,伏虎形,前後腳平蹲,頭前伸,耳上豎,尾上卷。銘文字數,體有錯銀銘文39字。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

古文描述

新郪虎符 新郪虎符

銘文釋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

銘文譯文:(調動)甲兵之符。右半在王府,左半在新郪。凡是調動披甲的士兵五十人以上,必須有王府(右半邊)的兵符會合,才敢調兵。(但是,)如果遇到火災險情,即使沒有王府的兵符,也可以調兵。

王國維

秦新郪虎符跋

新郪虎符,文四行,錯金書云: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無會符行殹。羅叔言參事得其影本,臨以寄余。其文甲作,兵作,在作,與秦陽陵符同;凡作,與散氏盤同;敢作,也作殹,與詛楚文同;余字皆同小篆。余謂此秦符也。新郪本魏地,《魏策》,蘇秦說魏王:大王之國,南有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郪。至安釐王時尚為魏有。《史記·魏世家》,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四十一年),秦拔我郪丘。應劭以為即新郪。然郪丘,《秦本紀》作邢丘,《六國表》作廩丘。《秦本紀》言:是年攻魏,取邢丘、懷。邢丘與懷二地相接,自當以邢丘為長。其後公子無忌說魏王云: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是彼時葉陽、昆陽屬秦,舞陽屬魏。新郪在舞陽之東,其中間又隔以楚之陳邑;時楚正都陳,秦不能越魏、楚地而東取新郪,明矣。至昭王五十四年,楚徙鉅陽;始皇五年,又徙壽春,新郪入秦當在此前後。然則此符當為秦並天下前二三十年間物也。

韓自強

新考

按:王國維此說實誤。戰國無新郪。《史記正義》注“郪丘”引“應劭曰:‘漢興為新郪’。”指明新郪是漢初才建的縣。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原館長韓自強先生髮現阜陽某收藏家藏有“浚遒虎符”,與新郪虎符完全相同。考浚遒在今安徽合肥市肥東縣東20里龍城,漢初始建為縣,屬淮南王國(秦置九江郡,漢高帝四年〈前203〉封為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復為九江郡)。既然浚遒是漢代才有的縣名,則此虎符只能是漢代器物。因此,韓先生考證此虎符乃西漢淮南王劉安的調兵符。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劉安謀反時,“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漢使節法冠”。浚遒虎符正是這一時期製造、淮南王被滅時偶然漏網未被繳銷的兵符,是遺留至今的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確鑿罪證。韓先生將此虎符與新郪虎符對照,發現其形狀、大小、字型、字數、行文格式以及錯金紋飾都是一模一樣,唯“浚遒”改為“新郪”,而與秦制虎符風格、大小、形制均有很大差異。因此韓先生斷定:新郪虎符也是劉安謀反時所鑄,而不是戰國時代的器物。漢代官方文字篆隸並行,浚遒、新郪虎符文字更接近《說文解字》的小篆,王國維以個別文字證明新郪虎符屬戰國時代的秦國,考證有誤。既然新郪虎符不是戰國器物,就不能證明戰國就有新郪。應劭是漢代人,其“漢興為新郪”之說確鑿無誤。新郪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趙廟鎮城孜村宋王城,漢屬汝南郡,與九江郡(淮南王國)緊鄰,正是《史記》所說的“旁近郡”,劉安謀反時鑄造新郪虎符完全符合《史記》的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