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總館舊址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又名《新華日報》總館重慶舊址,位於渝中區化龍橋虎頭岩村86號,占地面積約950平方米,由5棟竹木、土木結構樓房組成。建築群依山而建,沿山勢自下而上依次為醫務室、職工服務區、排字房、記者辦公室、鑄字房、印刷編排室,最高處是社長室和總編室。在陳列館中,還有一處封閉倒塌的防空洞,該洞是為躲避日軍轟炸而挖建,刊有周恩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題詞的《新華日報》,就是在這個防空洞印刷的。 新華日報總館位於化龍湖一側,虎頭岩下,由紅岩聯線專家按照當年的原樣修復,舊址共有五棟樓房,包括編輯部、排字房、記者辦公室、鑄字房等,並展出了當時歷史照片200多幅,歷史文獻檔案資料數十件。

修建背景

《新華日報》營業部於1938年10月從武漢遷渝復刊後,最初其整個機構都集中設於主城。 1939年日機“五三、五四”大轟炸後,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報社機關、編輯和印刷等部門皆遷往近郊的化龍橋,而《新華日報》營業部卻因其工作特殊性,被單獨分離出來遷往民生路 208號(現民生路240號)。此後,這裡既成了《新華日報》社辦理訂閱發行業務,出售革命進步書籍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地下黨同志、進步青年聯繫和部署任務,並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聯絡點及陣地。

《新華日報》民生路營業部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中段北邊。此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建築面積274平方米,原為四川聚興城銀行修建。1940年8月,原設在重慶西三街12號的《新華日報》營業部被日機炸毀。通過各種關係,衝破國民黨當局的無理封鎖,《新華日報》租下了這棟位於當時重慶“文化街”上的三層樓房作為營業部門市和辦公用房,於同年10月27日遷此對外營業和辦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被國民黨特務暴徒搗毀為止。

解放後,民生路208號(現240號)得以保存下來。

1974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將此處底樓闢為紀念地,1982年將整棟樓房收歸紅岩革命紀念館。經全面維修和精心復原後,於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該舊址曾於1964年和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聯歷史

由《新華日報》館出版的《新華日報》和《民眾》周刊,是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唯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政治機關報。該一報一刊於1937年底在南京籌備,1938年1月在武漢創刊,同年10月,武漢淪陷,報社遷至重慶。至1947年2月報社被國民黨查封時,《新華日報》已歷時9年。在僅有的九個年頭裡,《新華日報》在化龍橋虎頭岩這裡的總館設立就長達7年半。 1974年,重慶人民政府將此處底樓闢為紀念地,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新華日報》營業處舊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構造

營業部視窗

在舊址大門上方和正面牆體上,分別砌掛著由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寫的“新華日報”四字標識。底樓營業部書報刊門市的內牆上,則懸掛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的畫像,及由周恩來題寫的“六月在頓河”的橫幅標語。

營業部

底樓為營業部,面積約六十餘平方米。二樓是營業部辦公室,營業部的圖書課、廣告課、發行課和郵購課等部門都在這間屋裡辦公。

展室介紹

《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共有三層,展廳內不僅陳列有全部出版的3000多份《新華日報》,還展出了歷史照片200多幅,及歷史文獻檔案資料數十件,具有珍貴的歷史意義。

會客室介紹

“皖南爭變”後,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加劇,為方便與陪都各界進步人士會見和晤談,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常常在營業部二樓的會客室與國統區有關人士、各民上黨派負責人秘密會晤和文淡。

住宿用房

三樓是《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在城內的辦公住宿用房和報館記者臨時住房及營業部工作人員、報丁報童住房。

防空洞介紹

在舊址一處兩層樓房前,有一個封閉坍塌的防空洞。據介紹,《新華日報》自遷至重慶後,為防避日機空襲,報館便自己挖了這處防空洞,隨後將印刷機也搬了進來。皖南事變後,載有周恩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題詞的《新華日報》就是在這裡印刷而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