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宗教發展趨勢研討會

新興宗教發展趨勢研討會

會議簡介2010年12月1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在北京召開的為期兩天的新興宗教發展趨勢研討會。 這讓本次會議對新興宗教的發展歷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發展趨勢等問題,得以開展多角度、深層次的探討。 首次出現了學界、政界和(新興宗教的)教界共同探討新興宗教問題的場面,成為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興宗教研究學術會議。

會議簡介

2010年12月1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在北京召開的為期兩天的新興宗教發展趨勢研討會。
新興宗教發展研討會

本次會議的召開得到了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國家反邪教部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會議背景

近年來,由於國外新興宗教快速發展並向中國蔓延,一些新興宗教教派在中國的影響日益擴大,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少學者著手開展相關研究。為了調動相關學術資源,梳理國內外新興宗教研究的基本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發起的“新興宗教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於2010年12月6日在北京召開,為期兩天。

參會人員

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副所長主持開幕式。
合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全立、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在開幕上致辭。
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金澤在開幕式上做了“新興宗教研究——理論問題與社會挑戰”的主旨發言。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嘉賓和代表還有:
中國關愛協會高以忱高級顧問;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王鐳副局長;
國家宗教局四司呂晉光司長;
國務院發展中心民族發展研究所趙曙青所長;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秘書局楊流昌局長;
國家宗教局四司汪燕鳴副巡視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晏可佳所長;
公安部一局王志剛處長;
台灣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李子弋理事長;
德國慕尼黑大學馮·布魯克教授;
香港聖公會大主教神學及歷史顧問魏克利;
法國巴黎第七大學亞洲文明系畢游塞教授;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潘望博長老、仲國強長老;
台灣宗教與和平協進會李玉柱理事長、蕭家振秘書長;
台灣中華華夏文化交流協會沈智慧理事長;
馬來西亞“真空大道聯誼會”沈玉壁主席;
巴哈伊亞洲地區顧問麥泰倫;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宗樹人教授;
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松森秀幸研究員;
台灣真理大學張家麟教授等;
巴哈伊教、一貫道、摩門教、天帝教、真空教等新興宗教的領袖。

會議內容

研討會在兩天的時間裡進行七場交流會,發表了21篇論文或發言。

討論的主題

“新興宗教的發展”
“新興宗教與中國社會”
“社會變遷與新興宗教的演變”
“新興宗教與當代世界”

新興宗教

新興宗教不僅是宗教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有時也是一種政治現象。要深入研究新興宗教,以科學和理性的態度,積極引導並規範其行為,防止“邪教”對社會和人類的危害。
新興宗教(和膜拜團體)一般指相對於各大“傳統”宗教而言的、最近二三百年間出現的,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蓬勃發展的精神運動和宗教團體。
近些年來,新興宗教中的成功者,如巴哈伊、摩門教、一貫道、創價學會等,在世界各國十分活躍,在中國的影響也日益增長。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新興宗教,如美國的人民聖殿教、日本的奧姆真理教、韓國的統一教等演變成為“邪教”。
會議圍繞新興宗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新興宗教的組織與演變進行研討;分析新興宗教的組織力、動員力和影響力,梳理新興宗教的嬗變模式;在了解更多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反思新興宗教的研究與評估,探討政界、教界、學界之間進一步溝通與理解的可行性與途徑。

會議講話

高全立在開幕詞中指出,20世紀70年代起,新興宗教日趨活躍,湧現出多種宗教信仰、宗教組織。其數量之多、人員之眾、影響之廣、活躍程度之高,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受到各國學界、政府的高度關注。
新興宗教應是繼承了傳統宗教的文化資源,不僅適應原有的文化範式,還能積極應對新時代的價值體系,在社會變革中以更為廣泛的社會適應性建構出具有新的社會實踐的宗教體系。
一方面,作為傳統宗教的補充和發展,新興宗教整合宗教與現代社會的運作關係,促進個人精神人格的平衡發展,為宗教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新興宗教追求商業利益、推行個人崇拜、控制會眾,搞有損社會的活動,甚至以“邪教”煽動狂熱的宗教情緒,進行反社會的“宗教行為”。
金澤副所長作了主旨發言《新興宗教研究——理論問題與社會挑戰》,對新興宗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新興宗教研究中的重要理論熱點問題作了非常全面、系統的論述,既有對新興宗教的理論探討,又有在現實層面對新興宗教現象的歸納與分析,特別是在最後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分析和解釋新興宗教問題上的重要意義,並且認為要開拓視野,拓展研究領域,這些觀點和方法對於我們加深對新興宗教的理解都是有益的探索。
卓新平所長在研討會總結髮言中指出,本次研討會涉獵廣泛,觀點新穎,既有對歷史的回顧與總結,也有對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更有對未來的預測與前瞻。
他認為,對新興宗教的關注和研究不可忽視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該從社會、時代的發展來看“新興宗教”的產生及其展示的“新”特色;
第二,應該從人們精神生活的普遍性及其“神聖”或“神秘”表達的獨特性來觀察、區分不同宗教的共性和特性;
第三,應該從人類豐富多元的精神及社會生活來看待“新興宗教”反應、適應、回應這種生活的形式及效果,論及其張力與和諧、正面與負面、消極與積極。

評價

此次會議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是與會人員的多元性,不僅有國內外研究新興宗教的專家學者,還有本身就有新興宗教背景的社會活動家。這讓本次會議對新興宗教的發展歷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發展趨勢等問題,得以開展多角度、深層次的探討。
首次出現了學界、政界和(新興宗教的)教界共同探討新興宗教問題的場面,成為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興宗教研究學術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