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Xiyu Tuzhi
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平定準噶爾,天山南北盡入版圖。次年二月,清高宗弘曆下令編纂《西域圖志》,以大學士劉統勛主辦其事,派都御史何國宗等率西洋人分別由西、北兩路深入吐魯番、焉耆、開都河等地及天山以北進行測繪。資料工作在二十六年結束後,令交軍機處方略館進行編纂,於二十七年十一月完稿四十二年,高宗下令增纂《西域圖志》,歷時四年,於四十七年五月告成。
高宗親自審定,即今本《欽定皇輿西域圖志》。首四卷為天章,匯錄有關論述西域全局的御製詩文;自此以下四十八卷,分為 圖考列表、晷度、疆域山水、官制、兵防、屯政、貢賦、錢法、學校、封爵、風俗、音樂、服物、土產、藩屬、雜錄十九門。自疆域、山、水至藩屬,計有總圖、分圖二十一幅,歷代西域圖十二幅。由於收集了所有正史、有關書籍和清代西域軍營奏章、地方大吏的文告等資料,並且進行了實地測量和調查,故《西域圖志》內容周詳,文章質實,是研究中國漢代至清代前期(乾隆)新疆地區的一部很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介紹
《西域圖志》,全稱《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共52卷。內容涵蓋新疆的疆域、山川、河流、兵防、屯政、貢賦、錢法、學校、封爵、風俗、音樂、服物、土產、藩屬、雜錄等19門。作為清代新疆的第一部官修省志,《西域圖志》是在清初康、雍、乾時期不斷用兵西北,終於取得根本性勝利,從而實現國家大一統的歷史背景下纂修的。編撰目的主要有三:一是方便統治者對新疆進一步了解和治理,以鞏固邊防;二是彌補新疆缺少志乘之遺憾;三是彰顯乾隆帝偉業,突出其歷史功績。
《西域圖志》的編纂,匯集了當時國家最強的團隊,在其開列諸臣名單中,有傅恆、來保、舒赫德、阿桂、劉統勛、兆惠、阿里袞、劉綸、英廉、于敏中、福康安、劉墉、錢汝成等13人擔任總裁,纂修官為褚延璋、何國宗、邱庭漋等3人。他們中有滿腹經綸的大學士、才華出眾的朝廷大員,也有久經沙場、身歷邊疆的朝廷戰將,他們對邊疆形勢頗為熟悉,為《西域圖志》的纂修作出了重大貢獻。
《西域圖志》自乾隆年間成書後,出於各種需要,官方與私家翻刻不衰,出現了諸多版本流傳至今。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普查統計,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初刻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武英殿增補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聚珍本、光緒十九年(1893年)杭州便益書局石印本、光緒年間鉛印大字本、民國年間鉛印本等不同版本,如今分藏在全國不同省區的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
《西域圖志》對後人了解清乾隆時期的新疆,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是研究清代早期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等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