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銀行官方網址:http:http://www.shinseibank.com/ 日文
新生銀行英文網址:http://www.shinseibank.com/english/
新生銀行簡介
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旋渦中,東西方兩起倒閉事件震驚世界:美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崩潰,最終由美聯儲出面,華爾街各大銀行解救;日本長期信用銀行(LTCB)破產,最終獲“國家拯救”,由外國私募股權基金接盤。
新生銀行(Shinsei Bank)的前身就是日本長期信貸銀行(Long Term Credit Bank of Japan,LTCB)。1998年,深陷不良貸款泥潭的日本長期信貸銀行被收歸國有。不過,日本其它金融機構拒絕接手該行,原因顯然是擔心風險太大。直至2000年,該銀行最終被蒂姆·科林斯牽頭的美國私人股本基金Ripplewood收購。蒂姆·科林斯邀請前花旗銀行日本分行行長八城政基擔任CEO;並改名為新生銀行,寓意“重生”。
Ripplewood只用12億美元就擁有了新生銀行,其與日本政府簽訂的壞賬保險協定複雜而有爭議。通過改變放貸模式、引進信息系統、創新消費金融服務,新生銀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日本式的商業銀行,總資產接近600億美元,資本充足率超過21%。2003年,日本七大銀行核銷了5.6億日元的壞賬,虧損4.6萬億日元(其中瑞穗銀行就虧了2.4萬億),新生銀行是惟一一家賺錢的,淨利潤為530億日元。
但“新生”意味著衝突和代價。當新生清理賬簿上的貸款時,引發了日本政治爭論,金融廳與之關係不斷緊張。新生拒絕豁免崇光百貨的債務,將貸款轉給政府,崇光隨後破產。它還帶頭對日本最大抵押貸款業者信貸公司破產清算。政客和新聞界開始檢討政府和新生簽訂的保險協定,聲討其“喪權辱國”,讓新生和八城政基備感壓力。
前花旗集團CEO約翰·里德把八城政基與拯救日產的卡洛斯·戈恩相提並論,但作為日本人的八城政基比戈恩更具使命感和雄心,不僅讓他的銀行更有效率,還要改變整個銀行業的體制及觀念,他也承受了比戈恩更多的壓力和苛責,最終成為國家英雄。
2004年初,新生銀行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籌資23.6億美元,私募股權投資者當初投入的12億美元增值至120億美元,獲得了10倍的回報。日本的金融變革仍然痛苦而緩慢,但八城政基絲毫不後悔當新生銀行的CEO。今天,像星巴克一樣的新生銀行(很多分行都有星巴克進駐)貼著標語:歡迎來到一個嶄新的銀行世界!
新生銀行的歷史
曾是世界第九大銀行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建於1952年12月,是日本戰後金融的一個典型產物,為起飛的日本大企業提供了幾千億日元資金,幫助海外開拓。80年代初,長銀轉型,卻捲入了十多年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1990年經濟奇蹟結束,日本大銀行壞賬驚人,光長銀就達500億美元,但大藏省、銀行和企業自欺又欺人,掩蓋賬目。
長銀是日本經濟問題和探尋解決之道的一個縮影。1994年12月,日本央行兩度檢查後發現,長銀的壞賬和有風險的貸款膨脹到4萬億日元(400億美元)。1995年春,長銀總裁崛江陷入政治醜聞辭職。1996年末,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公布激進的“大撞擊”改革計畫,以促使日本市場“自由、公平以及全球化”。1997年夏天,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北海道拓殖銀行、三洋證券、山一證券相繼破產。
1998年初,日本政府成立挽救銀行的基金,向最大的幾家銀行注入共1.8萬億日元,並承認無法履約的貸款超過60萬億日元,新成立金融廳以監管銀行。後來,又推出60萬億日元的安全基金。作為改革的一個姿態,長銀破產,被收歸國有,尋找新的買主。“長銀敗戰”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引起各階層震動,深以為恥。
複雜而沉疴的日本金融改革並不歡迎外來者,但長銀最終出售給了蒂姆·科林斯牽頭的Ripplewood私募基金。蒂姆·科林斯邀請前花旗銀行日本分行行長八城政基擔任CEO;並改名為新生銀行(Shinsei Bank)。這場激烈大膽的新實驗給日本銀行界的衝擊不亞於150年前美國炮艦的到來結束了這個國家的閉關自守政策。新生銀行及同年的法國雷諾接管日產汽車成了一個時代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