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1950年設新江鄉,1951年由靈山縣劃歸邕寧縣,1959年改新江公社,1984年復設鄉。位於邕寧縣中部。1997年,新江鄉面積165平方千米,人口2.8萬,以壯族為多,轄新江、力勒、那雲、屯亮、團陽、華聯、那了、新樂、漢林9個行政村。2003年末,新江鎮人口6919戶、29947人,其中農業6418戶、28997人,轄9個行政村,共61個自然坡、220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新江街,距縣城16千米。2004年改屬南寧市邕寧區。2005年,全鎮總人口30200人,壯族人口占95.7%;農業人口占96.8%。
經濟建設
農業是新江鎮主要的經濟產業,以種植水稻、甘 蔗、密本南瓜、花生、木薯等農作物和養雞、養豬、養鴨為主要。新江鎮的酸筍名聲在外,一般不愁銷,價格最高時可達到5元/公斤。為什麼新江鎮的酸筍在市場上如此受歡迎?周老闆說,新江鎮的酸筍產量很高,大規模交易已經持續十多年了,但最重要的是當地的酸筍味道與別處不同,香、脆、甜、酸得恰到好處,並且品種多樣。不過,新江酸筍製作起來很簡單,材料就是本地嫩竹筍和未經過任何處理的清水。周老闆介紹說,新江酸筍可以整棵竹筍醃製,但為了增加口感和加快發酵速度,村民一般都把竹筍先切成小片,再進行醃製。先把切好的竹筍放在水裡浸泡10個小時,撈起來擰乾或者滴乾,然後放到大缸里,倒進清水密封3天便可以發酵成為香味清新的酸筍。如果家裡有醃製酸筍留下的“老根水”,往醃缸里倒一點,可以加快發酵速度,經過一個晚上的發酵,便可以出缸上市了。由於醃製時間短,這種酸筍不是太酸,還有些甜味,色澤好,呈乳白色,客商很喜歡。當這種酸筍被批發到各個市場時,酸味就增加了,口味剛好合適。2005年,新江鎮肉類總產量2795噸,甘蔗總產量11.988萬噸,雞鴨年出欄98.2萬羽;生豬年出欄1.52萬頭;密本南瓜、酸筍是新江鎮的兩大特產,密本南瓜年產量7000噸,酸筍年產量102噸,產品遠銷區內外,其中密本南瓜是南寧市的“菜藍子”樣板工程之一。新江鎮被譽為“密本南瓜之鄉”“酸筍之鄉”美稱。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405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533元。
旅遊資源
“一條江水成就一條繁華街圩”——這是當地人對新江圩的描述。200多年前,在現在的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臨江之處商人來往甚密,形成繁華一時的新江圩(當地人也稱作“新圩”)。碼頭、鹽行、客棧、馬站……昔日鹽運古道上的標誌性建築至今還能尋訪到它的遺蹟。昨日是邕寧區新江鎮新江圩269年的開圩紀念日,當地舉行了民俗巡遊表演,搶花炮、唱山歌、看電影等活動,不少當地的老人還帶著外地客人看了當地鹽運古道,津津樂道地講述小鎮開圩的歷史故事。
舞龍醒獅“舞”動全鎮
當地延續下來的圩日傳統是三日一圩,在圩日裡,不少小販就把貨品拿到街上擺賣,而開圩紀念日一般選在農曆三月十五、十六、十七這三天的其中一天,4月21日(農曆三月十六)正好是當地的圩日,所以就把開圩紀念活動定在21日。
“我們這裡開圩,你們一定要來做客呀!”早在新江鎮開圩紀念日前的兩三天,當地的居民就開始向外地的親朋好友發出邀請,讓他們一起參加該鎮每隔一年才舉辦的開圩活動。
今年比較隆重的活動是巡遊表演,5米寬的街道上彩旗飛揚。中午12時,新江鎮街道鑼鼓喧天,八音鳴奏,2條舞龍和14頭醒獅繞著小鎮足足表演了2個多小時。當地居民和外地賓客跟著巡遊隊伍一邊走一邊拍手,而當地的山歌好手則借景抒情,即興演唱:“還有雙龍來飛舞,打鑼舞獅子來贈慶,各族鄉民前來相會……”讓整個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巡遊表演結束以後便是展開龍爭虎鬥的搶花炮環節。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新江鎮便唱起嘹囉山歌。當地的歌王——國家非物質文化嘹囉山歌的傳承人劉正成,和鄰近鄉鎮趕來慶賀開圩紀念日的山歌好手則對唱原汁原味的山歌,那醉人的歌聲如當地人自己釀造的米酒一般淳美。當天晚上還燃放40分鐘的煙花,唱大戲、看電影……通宵達旦的活動安排讓整個小鎮沉浸在一片熱鬧歡樂的氣氛中。
鹽運古道成就商業古鎮
“我們這個城鎮以前是臨近地區最繁華的鹽運古道,經常能看見上百匹馬,那場面很壯觀!”當地人自豪地介紹著,以前吃的食鹽從欽州運到南寧,而中途必定經過新江圩,那時候經營販鹽生意的客商把鹽運到新江圩的碼頭以後,便有馬匹馱運或者挑夫肩挑,運送到那蓮,再到南寧市,把食鹽送到廣東也要走這條路線。
當地建了很多間鹽行,除了鹽行的生意,在附近還有兩個大的停馬場,每天都停著上百匹運鹽的馬,滕氏和韋氏族人負責割草餵馬。由此還衍生了挑夫的行業,他們依靠挑鹽為生。78歲的龔奶奶說:“以前,每天停馬場上的馬不下一百匹,挑夫奔波來回絡繹不絕,住店的人也多,所以在龍頸街就建了一排排的客棧,那些都是鹽運帶來的商機,我家祖上就是在這裡開客棧的,生意特別好。”
對第一次來參加開圩慶典活動的客人,好客的當地人會帶著他們走那條曾經繁華一時的鹽運古道,而關於開圩的故事也被居民們一代代口頭相傳留下來。
當天,熱心的韋大伯帶記者來到鹽行的遺址。在一堵古牆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被腐蝕的痕跡,韋大伯告訴記者,“那時候堆放的食鹽上萬斤,比人的個頭高多了,因為堆放的食鹽多而且時間久,不少青磚砌成的房子都被腐蝕了。”如今,很多以前用作鹽行的老房子已經被拆掉,在原地起了新房,但是由於儲存食鹽的歷史悠久,新房還會出現這一個現象——有食鹽從地下向上揮發腐蝕磚房。
民俗旅遊大有作為
新江有其特色的歷史文化,與鹽運古道相聯繫的還有當地建於清道 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皇賜橋,該橋屬於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歷經150多年仍然保持完整。以前馬匹運鹽和挑夫擔鹽都要經過這座皇賜橋,古橋也見證小鎮的繁華歲月。
新江鎮的鎮長陸祥華認為,把旅遊與歷史、民俗文化整合起來,新江鎮的發展還是大有作為的。當地民間民俗文化氛圍非常活躍,每到節慶的時候民眾會自發舉辦各種民間活動,比如嘹囉山歌對唱、搶花炮活動、採茶劇表演等等,這些都是最傳統的民間民俗文化,而且也吸引了許多城裡人和外地人。另外,這裡有水質和大氣環境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的英雄水庫風景區,而新江鎮也有一座為了紀念在當地壯烈犧牲董存瑞式的英雄人物徐漢林而建立起來的徐漢林烈士陵園,它們都將成為新江紅色旅遊景點。
文衛建設
2月6日,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黨委、政府在南寧市環衛處以及城區建設、土地等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帶領該鎮150多人在全鎮範圍內開展集中治理“五亂”活動,重點對前段時間開展“城鄉清潔工程”活動留下的亂搭亂蓋,亂堆放雜物的重點戶、“釘子戶”進行集中整治。當天共拆除亂搭亂蓋的建築物35個,擋雨棚52個,清除亂貼小廣告47張,清運垃圾18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