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新橋村是徐聞縣海安鎮文部村轄下自然村,東南距縣城15公里。現全村有71戶340人(其中外出工作有21戶,90人),有耕地面積65畝8,以農業為主。
村名由來
新橋村乃單一的周姓世居,據有關史料所記載,明朝初年,周氏始祖周福從江西廬陵縣輾轉南遷廣東省雷州府遂溪縣始居。清初,周福後裔再從遂溪縣官田村遷此擇地定居。據說因在建村時,原村址三面環水,交通非常不便,得原籍遂溪的周姓宗親和海安港的一些士紳的幫助集資建起了一座新的石橋使得交通得以改善,所以四鄉八鄰遂把該村命名為新橋,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新橋村自古就民風淳樸,文風興盛,而且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
革命淵源
在徐聞,人們都知道新橋村是一條有著革命鬥爭傳統的村莊,在解放戰爭時期是我武工隊、地下黨革命同志、人民武裝部隊的落腳點。解放前,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就利用新橋村做據點,以新橋為聯絡點開展革命工作,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大力支持,為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被湛江市人民政府審批為革命老區村莊。早在1943年,日軍小股從白沙埠到新橋村來掃蕩,村中青年周發強就組織青壯年10多人拿起祖傳的長槍、大刀等伏於村後打擊日軍,雙方經過激戰一陣後,打死日軍一人,日軍也被迫拖屍撤退。1948年,新橋村民周發強組織同心會和民兵隊組織。1949年初,徐聞黨組織負責人譚國強到新橋活動,周發強根據指示,擴大組織,把聯絡點改為地下交通站,將新橋村同心會周昌書、周運凱、周明振吸收地下交通站工作,周發強任站長,該站主要是傳送情報、接洽過往中共地下黨的革命同志。
1949年2月,中共徐聞武工隊來新橋村開展工作,建據點,新橋村民把糧食500公斤送給武工隊食用,又以同心會成員為基礎成立了村隊(民兵),把“同心會”改為“農會”,還成立婦女會、兒童團等組織。在農會、婦女會的發動下,在村里辦起了婦女識字班,組織婦女學習文化知識和革命道理,使婦女在日後的鬥爭中追求平等,積極支持丈夫參軍參戰,常為村隊、武工隊、部隊做飯、補洗衣服、救護傷員、偵察敵情、站崗放哨。1949年9月上旬,新橋村周昌書、周運凱、周祥生等同志參加中國共產黨,並成立了新橋村的黨小組,這也是雷南地區最早的農村黨小組之一。據統計:從1947年秋到1949年秋,新橋村民眾籌錢、籌糧供給中共徐聞武工隊共捐款大米5200多斤,光銀200個,國幣3200多元。自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止,全村抗國民黨糧6800多斤抗日響錢2300多元,減財主租谷15000多斤,減息金額5700多元,廢除債金額有35000多元。而在解放海南島的支前工作中,解放軍第43軍127師379團團部和一個連進駐新橋村,新橋村民眾更是熱情接待子弟兵,自動讓房間、學校、祠堂給大軍住宿,為部隊捐款糧食4000多市斤,馬草300多擔,木柴400多擔,木料40立方,雜竹1500多條,石頭(築臨時碼頭)200多立方,修道路長達3公里多,為解放海南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發展狀況
近年來,新橋村根據徐聞縣委縣政府調整最佳化作物結構的部署,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北調瓜果蔬菜,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000多元,成為全縣有名的北調蔬菜種植村。原先,這條路是泥路,坑坑窪窪,晴天灰塵滾滾,雨天泥濘不堪,車輛無法通行,村民的農副產品也無法拉出去,隨著新橋村經濟的迅速發展,村民也盼望早日改變因村道坑窪造成生產和生活不便的狀況。2003年徐聞縣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後,新橋村抓住這一機遇,深入發動民眾,以修路為切入點,廣泛開展創建活動。新橋村領導班子和外出工作人員充分發動民眾,自力更生,群策群力,積極集資籌料,開展創建生態文明村的活動。在村幹部的積極動員和帶領下,村民創建熱情高,幹勁十足,紛紛捐資捐料。村民平均每人捐款2000元以上,每戶人均捐碎石30立方米。同時發動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積極捐款,支持生態文明村建設。從2003年9月至2006年5月,全村內外共籌集水泥、碎石一批,多方爭取和籌集資金,由本村民眾籌集資金50萬元,外出工作人員捐資30多萬元,又在徐聞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於2006年6月初全面投入水泥硬底化村道建設,村道建設進度快,路面寬,質量好,在短時間內共建設全長約8公里的水泥村道和巷道。
村風村貌
現在走進新橋,只見到處綠樹掩映,溪水潺潺,村民庭院無圍牆,村內從無偷竊案件發生,琴棋書畫蔚然成風,曾經組建過業餘劇團,得到徐聞縣人民政府嘉獎。累年有大專畢業生10多名,中專畢業生20多名。綠化美化,家家戶戶修水泥路面至家門口,村道乾淨,空氣清新,使人心曠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