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晴山月》

《新晴山月》是宋朝著名文學家文同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

文同

詩詞正文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畫地。
徘徊愛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風池荷卷,疾雨山果墜。
誰伴予苦吟,滿林啼絡緯。

注釋

①及:有的版本作“夜”,統觀全詩,還是用“及”更妥。

②病雨:受到雨的損害。

③絡緯:一種草蟲,又名“絡絲娘”,即紡織娘。

詩詞鑑賞

文同這首詠新晴山月詩,用他表弟蘇軾的一句話說,就是像王維一樣,“詩中有畫”。而要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最好先讀一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首聯是主畫面,也最富詩情畫意。特別是“漏”這個動詞,簡直妙不可言。常建有“松際露微月”,意境雖然相近,而“露”遠不如“漏”來得空靈灑脫。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對月光的描寫,非常明顯是受此影響,將這一美妙的意境演繹為一段最富詩情畫意的散文。“畫”這個動詞也用得不錯,擬人化的運用,使月有了人性。

頷聯將自己也畫了上去,這如畫的美景,詩人能不鑽進去嗎?不但鑽進去,而且徘徊流連,連睡意都沒有了。頸聯再添上荷塘,微風蕩漾,荷葉舒捲,別具情趣,也使畫面有了動感,更富立體感。

但詩畢竟和畫是不一樣的,光有色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聲音,這樣才能做到有聲有色。這首詩寫“聲”很有講究,採用的是由低到高,逐漸增強的手法。起先是微風搖曳松枝的細響,然後加上明顯的山果墜地聲,最後添上詩人自己苦吟和絡絲娘鳴叫的合唱,一首月光交響曲進入了高潮。《荷塘月色》在寫蛙聲時對此也有所借鑑,由於心境不同,變化較大些。

其實,蘇軾“詩中有畫”的評說,從今天來看,是不夠準確的。應該說是詩中有電影,或者詩中有電視,因為只有用影、視的表現手法,才能將這首詩完美地體現出來。

作者簡介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北宋時期畫家、詩人。1049年(仁宗皇佑元年)進士,初仕邛州軍事判官。神宗時期曾一度奉詔知湖州,但未到任,半路而卒,但世人仍稱為“文湖州”。文藝修養較高,蘇軾曾稱其詩、楚辭、草書及畫為四絕。善畫墨竹,不唯寫形,賦予竹以品格,托物寄興,抒發個人情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