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

"新德國電影"運動原來叫做"青年德國電影"運動。這個運動發起於1962年春的奧勃毫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工作者聯名發表了《奧勃毫森宣言》,宣稱"舊電影已經滅亡。我們寄希望於新電影"。他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電影語言。"他們還宣告:"我們現在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新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一種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電影"。這番宣言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正式綱領性檔案,它揭開了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序幕。

詳細介紹

新德國電影運動如同其他文藝運動一樣,有其產生的社會的根源。50年代的 西德電影,可以說是經濟繁榮,藝術上停滯的時期;進入60年代卻陷入了全國的危機,觀眾人數從50年代後期8億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來,影片產量和影院數目也隨之下降。到1966年, 聯邦德國僅產生了60部影片,還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電視的衝擊外,更主要的在於影片藝術質量低劣,1961年竟然無法從當年攝製的影片中評選出一部值得授於"最佳影片"或"最佳導演"的影片。更為難堪的是,有些國際性電影節把聯邦德國送展的影片,以不夠電影節比賽水準為由原封退還。許多影評理論家撰文抨擊聯邦德國是沒有電影的國家。面對這種嚴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擁 亞歷山大、 克魯格為首,在上述電影節中發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舊電影開戰,力求西德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儘快突破創新,從而振興民族電影。

發展

與西方其他電影藝術運動一樣,新 德國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們首要的任務是向政府伸手要錢。他們通過各種活動,於1965年成立了"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集資500萬 馬克資助拍片。他們用這筆"青年電影基金",在三年時間裡資助青年電影導演們拍出了20部新影片。

產品

1965年至1968年, 新德國電影運動掀起了第一個創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魯格的《和昨天告別》,夏摩尼的《禁獵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萊斯》,它們分別在 威尼斯, 柏林和 坎城國際電影節上得了獎,為新德國電影走向國際影壇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危機

70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陷入危機。其直接原因在於聯邦德國議會修改了"電影資助法"。新的資助法規定,凡申請資助者,必須先拿出一部"資歷證明"影片,才能有資格申請資助新的拍片計畫。等條款。這些新規定,嚴重地制約著新生力量。由於資金短缺,新的短片計畫無法實現,已經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買主,迫使影片數量大幅度減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資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業片。但是,也有一些導演在危機中苦鬥,使運動逐漸擺脫危機,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 法斯賓德、 赫爾措格和 文德斯及 施隆多夫四位導演最受西方電影界的注意,成為新德國電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爾措格拍攝了《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法斯賓德拍攝了《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攝的《 鐵皮鼓》分別在 坎城和 美國 奧斯卡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新德國電影運動在1975年和1979年再次出現高潮,而從1979年開始的高潮一直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成為西方電影界最受注意的藝術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