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該辦事處的東部地處卡坡,原為荒漠地貌,地勢高敞,比老城區地平面高出10餘米,地形多鴻溝,地下水位低,缺水,氣候乾燥,多有大風和沙塵天氣。夏季,遇北部天山山區暴雨,山洪暴發,易成水患。
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裡是一片荒無人煙的茫茫荒漠。6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沿314國道兩側逐漸興建了地區紅旗坡農場、實驗林場和柯柯牙“三北”防護林,土地得到了綠化和利用,環境得到了基本改善。迎賓路兩側一帶有自治區、地區和農一師及駐軍部隊等交通運輸、商業單位建立起轉運站、食宿站、運輸公司、汽車站等。烏喀東路和烏喀西路一帶,農一師等單位先後建立了紡織、糧油加工、制陶、製革及甘草加工等企業。近年來地區和農一師等駐本境一些老企業,由於受市場和資源等條件制約,經營狀況日漸陷入停產、轉產或搬遷的困境。1999年,境內駐有自治區、地區和市級及農一師等公路運輸企業10家,擁有客貨汽車2600輛,年放客運輸量和貨運量分別達到951萬人/千米和1056噸/千米。開通營運公交線路19條,年周轉400萬人次,營運收入達400餘萬元,2007年運輸企業4家,擁有客貨汽車528輛,市公交公司擁有公交中巴車87輛,營運公交線路7條。
本境商貿業比較發達,2000年前興建起了5家大型批發、零售室內和露天商貿商場。擁有各類攤位1500餘個,2007年有大型批發市場5家,擁有各類攤位10579個,2000年,本境駐有房產開發公司2家,開發興建商品住宅小區4個,著名的有康居、麗園、金石等。擁有住房4000餘套,總建築面積達27萬平方米。2007年底轄區有住宅小區81個,擁有住房23105套,總建築面積1579630平方米。轄區有房地產開發公司5家。
1982年後,隨著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居民人口增多,轄區面積不斷向東南部擴展。1983年後,隨著政府對原街巷多次拓展和改擴建,街巷面貌大有改觀,主要街巷都先後鋪設了瀝青路面,疏通了迎賓路沿街綠化引水灌溉,後又在部分街道鋪設了上、下水,電網線路等。市政基礎設施,拓寬了馬路,新植道路綠化帶,巷道全面進行了硬化,對上下水管網進行了長遠規劃和合理改造,實現了街道通巷道,巷道通住戶的道路硬化工程。改革開放以來,新城街道辦事處加大了治理髒、亂、差工作力度,強化城市香化、美化、淨化、亮化的意識,沿路兩側,植有綠蔭花草,安放有垃圾筒、箱,馬路寬闊平坦,1996年5月,阿克蘇市實施“5511”工程後,極大地提高了城市品牌意識,競爭意識,給市政建設帶來一派生機,街樹成行,道路寬廣,林蔭遍地,夜晚路燈閃爍,衛生整潔,樓宇鱗次櫛比。沿街分布有新農大廈,麥得華超市,金龍地下街,天龍地下街,金橋超市、民家、華能、東壞等大中型商場及農副產品集貿市場家和賓館6家,商店林立、車水馬龍,往來行人摩肩接踵,秩序井然。阿克蘇市東大街是迎接八方客的主要街道,是東西最長的街道,又是阿克蘇市的文明街道,轄區內有大型批發市場東環、華能、民家、金橋、興隆街、塔西南等6家;建築、建材等企業2家,其中較大非公有制企業3家。
結構
轄區有自治區、地區、農一師駐軍部隊等單位78家,有各類銀行如中國人民銀行阿克蘇地區中心支行、中國農發行等2家,是阿克蘇市東城區金融的中心。
本境交通方便。烏喀路、迎賓路從轄區邊沿穿越,塔北路過立交橋後,可通農一師塔里木墾區各團場,轄區是長途汽車客運、貨運的中心,較大的客運站有第五客運公司、農一師客運站、地區客運站、地區中心客運站等,貨運有地區運輸公司貨運部等,主要公交線路有18路、7路、8路、2路、10路、3路、17路。
本轄區人口稠密,街巷縱橫、社區文化、教育和衛生事業均較為發展,農一師黨校、地區教育學校、地區電視台、農一師工人文化宮、市電視台、地區歌舞劇團等駐本轄區。
轄區廣播電視覆蓋率100%。電話普及率98.5%2,2007年轄區有大、中專院校和普通中國小校17所,其中維吾爾族學校,私立幼稚園、託兒所4所,在園在托學齡前兒童1198人,陽光醫院、同和醫院、地區一醫院、地區二醫院、農一師醫院、生殖疾病醫院以及市疾病控制中心就在本轄區。
2000年後,街道辦事處7個社區,其中有7個社區實施星光計畫,新建了25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室,豐富了居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2006年由原來的12個社區整合為現在7個。
業務
2007年,新城街道黨工委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主線,結合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環保城市、平安城市“四城”同創,以“五好”街道、和諧社區為目標,深入開展“三級聯創”鞏固“人民滿意單位”成果,狠抓“三個文明”建設,有力促進了街道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