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家翦伯贊

新史學家翦伯贊

新史學家翦伯贊是張傳璽所寫的人物傳記,2006年10月1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翦伯贊先生,維吾爾族,1898年4月14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湖南桃源楓樹崗翦旗營。《新史學家翦伯贊》的出版,既是對翦伯贊先生的緬懷,也是想向學術界和廣大讀者,介紹翦伯贊這位學術大師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主要是有關他救國救民的偉大抱負、追求真理的堅強意志、探索學術的執著精神和寧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翦伯贊先生的愛國精神是從小養成的。他在上國小時,寫過一篇描述家鄉雨後新景的作文,文中有“遠山明朗而潤澤,河水涓涓而始流”的句子,愛國愛鄉之情溢於言表。他自青年時代起,為“實業救國”而學工商,為反帝、反封建而投身五四運動。此後,他投筆從戎,參加北伐戰爭;以筆代槍宣傳抗日;爭取民主,反對內戰……都是出生入死,義無反顧。他追求真理,也是勇往直前。為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曾博覽群書;為向西方學習,曾留學美國。但在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之後,才認識到真正的科學歷史觀是唯物史觀。他從此時起,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歷史文化,積極參加到革命鬥爭的行列中。1938年,他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方熾之時,出版了《歷史哲學教程》一書,這是他成為“新史學主將”的標誌。建國以後,唯物史觀在學術界獲得很大發展,但每個人的學習、領會也會出現差異,這是正常現象。總的說來,理論、觀點的進步,是主要方面。但至20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極左思潮肆虐,對學術,對文化教育,對政治經濟,都造成嚴重危害。就在這時,翦伯贊先生為了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為了維護“實事求是”這一重要原則,他毅然逆風而行,勇敢地對極左思潮展開激烈鬥爭。今年4月14日,《中國民族報》以整版篇幅發表了一篇紀念性的採訪文章,題為《翦伯贊: 讓馬克思主義照耀歷史的天空》,真是中肯而確切。至於翦伯贊先生的死,則是他為了維護“實事求是”的原則而做出的最後拼搏。就是在當時權力凌駕於一切之上的中央“文革”小組強迫翦伯贊先生按照他們的意圖,寫劉少奇有關1936年國共南京和平談判的“黑材料”時,翦伯贊先生堅決拒絕,並最後以死相拼。先賢莊子在《秋水篇》中論勇曰: “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應當說翦伯贊先生足以當之。

在這裡我還想說明一下本書與我在1998年出版的《翦伯贊傳》的關係。《翦伯贊傳》是為紀念翦伯贊先生誕辰100年而撰寫的,亦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由於各方面反映良好,我尚未感到有修改的必要。今春,承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學術大師系列》的策劃人王煒燁先生告知,翦伯贊先生已被選入“系列”,並約我撰稿。我當時即建議將原傳收入,不必另寫,因為我“一筆寫不出兩個‘翦’字”。可是“系列”為叢書,有其統一的特定要求。在兩難兼顧的情況下,經過協商,達成了一種共識: 即在原傳之外,另寫一本新著;但可利用原傳中的某些篇章。新著的撰寫原則如下: 一、 刪繁就簡,二、 更新內容,三、 圖文並茂。

這部《新史學家翦伯贊》的撰成,基本上遵循了上述三原則,情況如下: 一、刪繁就簡。全部刪除了原傳的附加成分,如傳前的三篇代序、自序和傳後的三篇大事年表、著述目錄及後記等。還刪除了原傳中具體介紹翦伯贊著作的一些內容,在章節的安排上也有較大的變動。二、更新內容。主要是增補一些新的內容。如傳的前半部,增補了翦氏祖先在元、明、清三代與皇族的婚姻關係及任職的升遷情況,在轉為民戶後的生活情況。傳的後半部增加了“揪翦”與“保翦”兩種勢力在北京大學所進行的攻防鬥爭,後面又有為翦伯贊先生平反昭雪等情況。補寫改寫的,還有其他一些內容。三、圖文並茂。共收入插圖八十餘張,其中有照片、手跡、文物、地圖、故居、舊址、歷史檔案等,均有相當的學術價值,有的是第一次公之於世。

1956年9月,我離開青島一所中學的教導主任職位,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秦漢史專業,師從翦伯贊先生,讀副博士研究生,從此踏上史學研究這條不歸之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瞬之間,已整整50周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曾有春風化雨,也曾有霹靂閃電。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既緬懷翦伯贊先生的高風亮節和學術業績,亦寄託無限哀思。

目錄

序言 學術大師的傳奇人生

第一章 舉族內遷,學生時代

第二章 反帝反封,崇信馬列

第三章 宣傳民眾,發動抗戰

第四章 支持學運,爭取民主

第五章 建新國家,百廢俱興

第六章 緊握航向,逆風前進

第七章 訪問內蒙,放歌遠疆

第八章 堅持原則,反對極左

第九章 風雷激盪,從容應對

第十章 維護真理,捨生取義

書摘

4.喪賢妻,擁兒常悲泣

翦伯贊回到常德中學不久,即得知母親病重。他趕忙奔到家中,母親剛剛咽氣,四肢猶溫,雙目未瞑,似在等待她的愛子回來。翦伯贊一頭撲在母親的懷中,失聲痛哭。二十多年的往事,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進入他的腦海。母親林氏,一位中農的聰明勤快的女兒,一位愛如春暉的媽媽。她長期支撐艱難的生活,以勤儉持家,自己每天要計工紡出一定數量的棉紗,要織出一定數量的棉布,還要為全家老小忙著做鞋、洗衣、劈柴、做飯等等,在上下十餘口人中,以她的勞作為最重。她是“劬勞瘁死”呀!想到這裡,翦伯贊不由得更大聲痛哭起來,全家也一起大哭。在安葬母親後,翦伯贊的腦海中一直在思念母親,而且在眼前經常有母親的容貌出現。他每逢假日回到桃源,總要跑到母親的墓前跪拜誌哀。在20世紀30年代,他曾用筆名林宇、林零、戴宇林等發表文章十幾篇,就是為了紀念母親。如《兩個體系之下的憲法》一文,署名林宇&#91;6&#93;;《讀胡適<新年的幾個期望>之後》一文,署名林零&#91;7&#93;;《莫索里尼和洛森培的“和平新論”》一文,亦署名林零&#91;。&#93;等。

李守箴是一位忠厚勤勞的女性,自進翦家就成為婆母的好助手,在婆母的指導下操持家務。婆母的去世,對她是一個很大打擊,全部家務重擔幾乎壓在她一人的身上。當時她只有21歲。次年(1921年)7月,次子天聰出世,給多事的家庭帶來了新的溫馨;可是李守箴的擔子卻越挑越重,人也日益消瘦。她曾有幾次暈倒在廚房中,幸虧有小姑發現,才得到及時救治。翦伯贊對她十分掛念,父親也很同情她,就將她和三個孩子接到常德小住。在常德,房子雖小,可是她面對的只是幾個小孩子,翦伯贊天天見面,心中倒是暢快得多。可是桃源老家卻失去了頂樑柱,小姑們頂不起來,於是亂作一團,幾乎天天寫信或派人向常德方面告急。特別是小姑病倒的那幾天,情況更加緊急。李守箴實在住不下去了,在公爹的同意下,由翦伯贊護送,她又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桃源。屈指算來,她在常德待了不足半個月。

1922年春,桃源大旱,霍亂病傳染迅速,翦家數人病倒。李守箴外則求醫抓藥,內則舂米‘劈柴,還要照顧大人孩子。不久,她已力不能支,突然病倒,而且很快去世。

翦伯贊護送李守箴和孩子們回家,由於工作關係,次日即返回學校,但卻一直放心不下,日夜懸念。尤其是在聽說桃源有霍亂肆虐之後,更加掛心。一天夜裡,他剛剛睡下不久,忽見李守箴匆匆前來告別。他大吃一驚,披衣衝出門外,四周寂然無聲,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