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唐代許嵩:“(衛玠)葬新亭東,今在縣南十里。”新亭在墓西,衛玠墓在縣南,則新亭在縣南偏西,其地正當南京市安德門菊花台。但菊花台應該並非新亭這座亭子所在地,因為六朝時期所謂新亭,還指亭子所在之山,連帶著山的附近地區,因此菊花台地屬新亭,是六朝新亭壘的北界。
南宋時史正志《新亭記》記載:新亭“南去城十二里,有崗突然起於丘墟壠塹中,其勢迴環險阻,意古之為壁壘者,或曰此六朝所謂新亭是也。”史正志後來復建了新亭,而“迴環險阻”一語道出了新亭山勢的特徵。從東北至西南,新亭山勢至少有三個環形山嶺,菊花台及其南部是第一個環形,浡泥國王墓一帶是第二個環形,南京壓縮機廠等地是第三個環形,整條山曲直相銜,堪稱臥虎藏龍之地。史正志重建新亭的基址選在整條山的西南端,今油坊橋東。
人文歷史
六朝勝跡千年變遷成寺廟
新亭緊靠長江邊,是南朝時代國都建康的西南要塞。討劉劭時,曾在此修建營壘。後來即帝位於建康。王僧達因此改新亭為“中興亭”。當時從南方來攻打台城,必經新亭。所以齊武帝稱它是“兵沖”之地。
新亭一帶,古代多寺廟。據《南朝佛寺志》載:晉孝武帝太元五年立新亭寺,宋孝武帝時改曰中興寺。宋明帝時易名天安寺。
此外,劉宋在此建曠野寺。齊時寺廢,梁大同中又恢復為寺。唐開元中改稱“禪居院”。楊吳大和二年(930)改為崇果院。宋改為崇因寺。劉誼有“十里崇因寺,臨東水氣中”之句。崇因寺的觀音畫像十分生動,蘇東坡為之頌,李端叔寫跋,均刻於石上,為寺內之珍品。明嘉靖年間還曾重修。
新亭壘一度是兵家必爭之地
新亭西臨大江,東吳時是餞送、迎賓、宴集之所,但到了東晉,新亭的作用發生了性質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它本身的地形以及它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南朝時,凡上流舉兵下都,必經新亭,所以齊高帝蕭道成說“新亭既是兵沖”,這一評價無疑是正確的。
據記載,最早在新亭駐軍的是東晉的征西大將軍桓溫。東晉簡文帝司馬昱死後,桓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想害謝安和王坦之的性命。謝安、王坦之在簡文帝臨終時皆為顧命大臣,除此二人,桓溫便可一人說了算。當時王坦之非常害怕,問謝安怎么辦,謝安說:“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王、謝二人都是朝廷重臣,謝安又是風流名士的代表,且是桓溫的舊部,因此桓溫雖然暗藏殺機,表面上還是以邀二人到新亭宴集、敘舊為名,地點就選在亭子裡,這裡地勢高峻,且山頂開闊,可容數千人,是中軍大帳的所在地,在亭子四周埋伏一些刀斧手是很容易的事。對王、謝來說,這其實是一場新亭鴻門宴。二人如約來到新亭,見了桓溫,王坦之汗流沾衣,連奏事的手版都拿倒了。謝安從容鎮靜地入席而坐,問候完畢,對桓溫說:“我聽說古時候有道的諸侯、大臣,他們的邊境在很遠的地方,明公今天怎么在牆後布置起兵來了?”桓溫不好意思,傳令撤去伏兵。謝安臨危不懼,談笑間為東晉朝廷避免了一場顛覆政權的戰爭。
新亭對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