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騰伯格龍

概述

中文 斯騰伯格龍(中文官方) 隙龍
拉丁文學名 chasmosaurus
體長 4.8-5米
體重 4噸
食性 植食
時代 晚白堊世
分布 北美洲
分類 鳥臀目 緣頭龍類 角龍類 角龍科斯騰伯格龍亞科
釋義 斯騰伯格龍拉丁文的意思為“開口的、裂開的爬行動物”

發現及物種

斯騰伯格處理貝氏斯騰伯格龍的頭骨,1914年所攝在1898岩,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勞倫斯·賴博(Lawrence M. Lambe)發現了一個部分頸盾,他將這個化石歸類於獨角龍的一種,貝氏獨角龍(Monoclonius belli)。
斯騰伯格處理貝氏斯騰伯格龍的頭骨,1914年所攝
在1913年,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Sternberg)及他的兒子們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發現貝氏獨角龍的幾個完整頭顱骨。最後於1914年,勞倫斯·賴博研究這些頭顱骨,並建立為斯騰伯格龍屬[1]。之後有更多的斯騰伯格龍頭顱骨與化石被發現,而彼此之間亦有些形態差別,尤其是顱骨。
斯騰伯格龍已知有幾個物種。除了模式種的貝氏斯騰伯格龍(C. belli),同年還命名了加拿大斯騰伯格龍(C. canadensis)。後者曾被改歸類為加拿大始角龍(Eoceratops canadensis)[2],但後來被重新歸類於斯騰伯格龍內。在1926年,一個短鼻端的頭顱骨被命名為短喙斯騰伯格龍(C. brevirostris)。在1940年,斯騰伯格將從艾伯塔省西南部發現的化石,命名為羅氏斯騰伯格龍(C. russelli)[3]。最近期描述的物種則是爾文斯騰伯格龍(C. irvinensis),是發現於恐龍公園組的最上層[4]。
於1989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發現的馬里斯科爾斯騰伯格龍(C. mariscalensis)[5],現已被各別建立為阿古哈角龍(Agujaceratops)[6]。

特徵

於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出的貝氏斯騰伯格龍頭顱骨
貝氏斯騰伯格龍的骨架,位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角龍科分為兩個亞科:有著短小頭盾的尖角龍亞科(如尖角龍),及有著長頭盾的斯騰伯格龍亞科(如斯騰伯格龍)。除了頭盾較大及長外,斯騰伯格龍亞科的面部及嘴部通常較長,有古生物學家指出它們進食時可以有較大的植物選擇權。長頭盾是恐龍演化的較後階段才出現的特徵,但斯騰伯格龍的生存年代卻是距今7,600萬7,000萬年前的上白堊紀。斯騰伯格龍的頭盾被形容呈心形的,因它的頭盾結構中央包含兩塊大洞孔,外型有如“循環”。
貝氏斯騰伯格龍的骨架,位於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有些斯騰伯格龍的頭盾上有一些小型的頸盾緣骨突,自頭盾邊緣延伸出。頭盾的顏色可能是很鮮艷的,用以吸引注意或作為求偶。但是,由於它的頭盾很大且薄(因它主要是骨骼間的皮膚),故很難提供防衛的功能。它有可能是用作調節體溫。當一群斯騰伯格龍被捕獵時,如暴龍攻擊時,雄性斯騰伯格龍可能會組成一個環,並以頭盾向外,形成了一度可怕的陣勢。
如同很多的角龍科,斯騰伯格龍有三隻主要的角,一隻在鼻端及兩隻在額,但不同的化石發現形成了不同的結果。一種命名為C. kaiseni的斯騰伯格龍,有著長的額角;而貝氏斯騰伯格龍(C. belli)卻只有短的額角。雖然它們最初都被認為是不同的物種,但有可能長額角的是雄性,而短額角的是雌性。
斯騰伯格龍的想像圖有趣的是,古生物學家發現一些化石化的斯騰伯格龍皮膚。這皮膚上有著很多骨質的結節(皮內成骨),在每邊有5-6個。不過從這個標本中卻沒辦法知道更多斯騰伯格龍的資料,尤其是它的顏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