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彭格勒長尾山龜

斯彭格勒長尾山龜

斯彭格勒長尾山龜屬半水棲的龜類,體型較小。現在是瀕危動物。

基本信息

簡介

斯彭格勒長尾山龜,又名地龜,小型屬半水棲的龜類,地龜體型較小,成體背甲長僅120mm,寬78mm。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鉤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嵴棱,前後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棱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後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

基本資料

斯彭格勒長尾山龜斯彭格勒長尾山龜
學 名: Geoemyda spengleri
英 文: Spengler Long-tailed Mountain Turtle
中 文: 斯彭格勒長尾山龜
分 類: 潮龜科 長尾山龜屬
分 布: 東南亞、中國南部、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巴都群島
甲 長: 13-16cm

命名:Gmelin,1789

保護等級:國家重點Ⅱ級保護
瀕危等級:漸危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未列入生效年代: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0)生效年代:1996
IUCN瀕危等級:ENA1cd+2cd生效年代: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

生活習性

生活于山區叢林、小溪及山澗小河邊。它是半水棲龜,不能進入深水(水位不能超過自身龜殼高度的2倍)區域,否則,將有被溺水的可能。野生地龜的食性沒有記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每隻地龜的食性不同,食性由龜所處的野外生態環境決定。多數龜吃麵包蟲、蚯蚓、西紅柿、瘦豬肉、黃瓜等。喜歡吃鮮活的各種小蟲子。例如蚯蚓,蟋蟀,麵包蟲等等。

形態特徵

卵生,6-8月產卵。

雌雄鑑別:雌龜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後緣較近;雄龜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長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

體型比較小,成年的地龜也只有12公分左右。市場上通常見不到很小的地龜。它的頭部比較小,是淺棕色的。嘴巴上喙鉤曲,有些象是鷹嘴。眼睛很大而且向外突出,因為它們比較適應黑暗的環境。頭部兩側有淺黃色條紋。前後肢散布有紅色的鱗片。背部比較平滑,背甲是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有三條縱向的棱。背甲的前後邊緣有齒狀的突起,總共十二枚,所以才稱做“十二棱龜”。因為背甲的形狀象楓葉,所以又叫做“楓葉龜”。它的腹甲是棕黑色,所以又叫做“黑胸葉龜”。雌地龜的腹甲平坦,尾短相對來說短小一些;雄地龜的腹甲中央略有凹陷,尾巴很又粗又長。地龜的體型比較小,成年的地龜也只有12公分左右。

市場上通常見不到很小的地龜。它的頭部比較小,是淺棕色的。嘴巴上喙鉤曲,有些象是鷹嘴。眼睛很大而且向外突出,因為它們比較適應黑暗的環境。頭部兩側有淺黃色條紋。前後肢散布有紅色的鱗片。背部比較平滑,背甲是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有三條縱向的棱。背甲的前後邊緣有齒狀的突起,總共十二枚,所以才稱做“十二棱龜”。因為背甲的形狀象楓葉,所以又叫做“楓葉龜”。它的腹甲是棕黑色,所以又叫做“黑胸葉龜”。雌地龜的腹甲平坦,尾短相對來說短小一些;雄地龜的腹甲中央略有凹陷,尾巴很又粗又長。

小型屬半水棲的龜類,地龜體型較小,成體背甲長僅120毫米,寬78毫米。其頭部淺棕色,頭較小,背部平滑,上喙鉤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側沿眼至頸側有淺黃色縱紋。背甲金黃色或桔黃色,中央具三條嵴棱,前後緣均具齒狀,共十二枚,故稱“十二棱龜”。腹甲棕黑色,兩側有淺黃色斑紋,甲橋明顯,背腹甲間借骨縫相連。後肢淺棕色,散布有紅色或黑色斑紋,指、趾間蹼,尾細短。卵生,6-8月產卵。

雌雄鑑別:雌龜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後緣較近;雄龜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長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

分布情況

其產地分布在中國雲南滇西、廣西桂林廣東湖南海南越南印尼等地。但至於產地之分布實在有太多疑問存在,在我個人分析中,看來只有雲南滇西、廣西桂林、及越南是較為可靠的原產地,至於廣東、湖南兩地,很可能是指當地的小龜養殖場而已,因為那裡有很多小龜養殖場供應各類龜種給需求量很大之中藥業及飲食用途。而海南和印尼,則極有可能是當年航運業發達時,隨船隻而移民至當地。另外琉球群島(日本稱沖繩)也有同一種之亞種,但在近年已被獨立成一新種——琉球長尾山龜(Geoemydajaponica)。

主要分布省份:湖南 廣西 海南雲南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九萬山水源林 大瑤山水源林(廣西) 東洞庭湖 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吊羅山

估計數量

不詳。國內現有標本不多。五十年代廣西市場尚有一定數量活動物,近年來幾乎絕跡。但隨邊境貿易的開放,目前在南方由境外進口的活動物增多。

致危因素及現狀

由於不斷捕捉及其它因素,國內已為稀有。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在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定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1989年3月1日施行。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①禁售、禁捕。②組織調查,掌握該種目前在我國的分布、數量及生物學資料,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

人工飼養

1、野生龜的馴化
地龜體小,適應能力弱,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難飼養,成活率低。新引進的地龜應放地龜在乾燥的紙盒或容器中,內鋪沙土,放置一個飲水盆。每天投餵多種食物,投餵前勿驚動龜,以免龜拒食。

2、人工餵食
正常的地龜,在春、夏季每2天投餵1次,秋季每天投喂,並增加投餵量,同時注意環境溫度的變化,當環境溫度在22-25°C時,龜能正常吃食;當環境溫度在20°C以下時,不要餵食,雖然個別龜仍有食慾,但吃食後易引起腸胃不適。

3、飼養管理

(1)沙土地龜屬半水棲龜類,人工飼養時,應養於沙土上,沙土厚3-5厘米,每月更換1次。也可將龜舍布置成半邊淺水、半邊沙的格局,但冬季時,必須全部鋪沙(加溫飼養除外)。夏季沙上可潮濕,初春和深秋之際,沙土宜乾燥。

(2)加強日常管理地龜喜暖怕寒,在飼養過程中,飼養的地勢宜高。建立日記本,每天記錄各種情況,尤其是溫度、吃食情況,這些都是飼養好地龜的關鍵。只有掌握了地龜生活環境溫度、吃食情況,才能正確地給地龜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如溫度低時,應及時加溫;如地龜停食,要考慮地龜是否患病、龜舍移地、食物更換等因素。

(3)冬季飼養健康的地龜可自然冬眠,將地龜放人沙土上,龜自己鑽人沙土深處,在沙的表面覆蓋
棉被或稻草等保暖物,每周檢查1次。翌年,龜復甦的好壞,直接影響龜的健康。剛復甦的龜體弱,不宜大量餵食,應少量投喂,同時注意溫度的變化。體弱瘦小的龜,可加溫飼養,將環境溫度提高至25°C左右,正常餵食、管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