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莊村

相傳建村於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陳氏兄弟四人從雲南遷來立村,因坐落在海拔90.2米的無名高阜東南坡,地勢隨坡呈東北西南向傾斜,絕大多數房屋隨自然坡向呈東北西南方向建築,打破了南北建房的規律,“斜莊”因此而得名。

基本信息


政區人口

斜莊村位於膠州市南部,距膠州城5公里,南外環路北1.5公里處,東面是柘溝村、南面是柳溝村,西面是南關辦事處崔家夼村、西北面是南關辦事處七里河村。九城路從村東50米處經過。全村占地面積1302畝,其中耕地843畝。

經濟狀況

斜莊村的經濟歷來以農業為主,解放前,人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後,村民們的生活步步好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村經濟如同全國一樣快速發展,到2004年全村個體飯店、商店等各種店鋪有3家,糧食總產量達到850噸,單產1000公斤,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快提高,到2004年全村有小型拖拉機11台,農用汽車8部,播種機3台,收割機2台,脫粒機4部,從耕種收割到運輸脫粒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全村種植果樹(主要又桃樹、大棗、柿子)120畝。養牛的一戶,飼養黃牛10多頭,養豬的2戶,都在100頭以上。村里還有一種特產,就是菠菜,村裡的水好,適宜菠菜的生長,不用施肥,澆幾遍水,菠菜長得又高又胖,鮮嫩可口。村裡有大小運輸車輛10部,私有轎車3輛。200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91萬元,村級可支配財力5萬元,人均收入4900元。 村居建設 1976年,村黨支部對斜莊村住房做了規劃,到2004年全村有98%的戶住在新規劃區。

社會事業

。建國前,村民們過著貧窮的日子,能夠入學讀書的人很少,1950年成立了冬學識字班,從村里找文化人當冬學班老師,每年冬天,晚上組織讀書識字。1952年成立了第一所國民國小,1973年擴建校舍7間,學生5個班,1978年合併在李家莊國小。新中國成立後,村民們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全村30%以上的老人投入了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老有所養。99.8%的村民投入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1]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仁兆鎮斜莊村

村莊由來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李山由雲南省先遷現古峴鎮六曲村,後部分居民有遷入大溝里村,清同治四年洪水淹沒大溝里,又搬現址稱小溝里,後因全村李姓改名李家莊;人們見其居房向陽,稱為斜莊,1945年正式稱斜莊。  

 政區人口

位於鎮駐地南部,同三高速路東。東鄰於萊莊村,西靠王家埠,南連大沽河,北與南仁兆相接。2005年,耕地面積902畝,居民220戶,903人。

經濟狀況

該村以發展蔬菜種植為村莊經濟發展的重點。發展個體、工商戶20戶,從業30餘人。種植大姜、大蒜、芋頭分別400畝、400畝、300畝;養殖豬70頭、雞820隻。2005年,經濟總收入1580萬元,居民人均所得6160元。其中,工業收入220萬元,個體、工商業收入190萬元,農業收入744萬元。

社會事業

2005年,固定電話166 部,有線電視用戶159 戶。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達到92%。[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