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熱病過程中發於肌表的斑和疹兩種證候。
中醫解讀
斑疹是溫熱疫病的一部分症狀,不是一種病名,它可以在很多病種中出現,如春溫、風溫、暑溫、冬溫、瘟疫等。斑:點大成片,平鋪於皮膚,撫之不礙手,有紅、紫、青、黑等色,消失後不脫皮,惡化時能糜爛。疹:瑣碎小粒,如粟米,高出於皮膚之上,撫之觸手,有紅、紫、青、黑等色,消失後脫皮,不致糜爛。斑和疹均系熱邪深入營血的徵象。常伴隨出現,故醫籍每舉斑以賅疹,故統稱斑疹。斑疹透發,標誌邪氣外露,若斑疹稠密,色紫黑,又示熱毒深重。故宜見不宜多見。《溫熱經緯·葉香岩外感溫熱篇》:“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中醫套用
病因
溫病學斑疹總的病機均系熱邪深入營血,具體而言,斑多由溫熱病邪熾於陽明,灼傷血絡,血從肌肉外溢而致,故有“肌衄”之謂,乃氣血兩燔之徵象;疹的形成多由風熱伏肺,內竄營分,郁於血絡,外顯於肌表而成,故《溫熱論》明言:“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溫病條辨》進一步闡明病機,曰“斑乃純赤,或大片,為肌肉之病,……疹系紅點高起,麻、瘄、痧皆一類,系血絡中病”。
1、斑:斑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失治:溫熱之邪,未能及時運用汗、清、下等方法治療,使邪氣壅滯不去,傷及營血。
(2)誤治:誤用辛溫發汗,或下之過早,陰傷血燥而成。
以上兩種原因,正如陳長卿所說:“傷寒發斑有三:一曰下之太早,二曰下之太遲,三曰已是熱證而投熱藥,皆令人發斑。”陳氏雖指傷寒,但實際也包括溫病,俞根初也曾說:“凡傷寒(指廣義傷寒)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熱毒蘊於胃中,血熱氣盛,從肌透膚而外潰,乃發斑。”
(3)伏熱外燔:伏邪鬱熱,蘊郁熾盛,傷及營血而成。俞根初說:“溫毒熱病發斑者,由於血熱毒盛而發。”邵新福也說過:“殆傷寒瘟疫諸症,先於宣解,邪蘊於胃腑,而走人營中,每有是患耳。”
2、疹:疹的病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風熱襲肺折入營分,傷及血絡,邵仙根說:“疹因肺受風溫而出。”
(2)風熱誤用辛溫發汗,使陰傷血燥而成。
形態
斑:點大成片,平鋪於皮膚,撫之不礙手,消失後不脫皮。
疹:瑣碎小粒,如粟米,高出於皮膚之上,撫之觸手,消失後脫皮,不致腐爛。
葉天士曾說:“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雲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
斑,根據其顏色和出現的情況,分為以下幾種:紅斑:經血熱則色紅,熱毒重則色深紅;熱毒尤重則色嬌紅,艷如胭脂。紫斑:絡血熱則色紫。黑斑:絡血熱而毒瘀則色黑。藍斑:毒瘀甚則色青如藍。伏斑:斑伏於肌肉之內,雲頭隱隱,肌膚不明顯者。內斑:斑發於腸胃咽膈之間,肌膚不得而見者。
疹之種類亦很多,如丹、痧等,皆屬疹類,色紅而片連者為丹,色紅形如粟米腫而作癢者為痧。
鑑別要點
溫病學的“斑疹”與現代皮膚病學的“斑疹”不能簡單地等同起來。在溫病學中,斑疹是發於肌表的紅色皮疹,因形態的不同又分為斑和疹兩種。斑的形態點大或成片,平攤於皮膚之上,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而疹的形態點小而瑣碎,形如粟米,突出於皮膚表面,撫之礙手,壓之褪色。
在現代皮膚病學中,斑疹是一種原發性皮膚損害,為皮膚黏膜局限性的顏色改變,與周圍皮膚平齊,既不隆起,也不凹陷。斑疹又可分為紅斑、出血斑及色素沉著或減退(脫失)斑等。紅斑可繼續分為炎症性紅斑和非炎症性紅斑,前者局部可有皮溫略升高,有時腫脹高起,壓之變白;後者局部皮溫不變,壓之褪色。出血斑大於2mm時稱淤斑。出血斑與色素沉著或減退(脫失)斑壓之均不褪色。丘疹為局限性、實質性的表淺隆起性皮損。丘疹擴大或較多丘疹融合成為隆起性的扁平皮損則稱為斑塊。形態介於斑疹與丘疹之間的稍隆起皮損稱為斑丘疹。此外,還有一種稱為斑片的皮損,有學者將其用於描述超過2mm的斑疹,或將其定義為較薄而較大的斑塊。
辨證
斑疹總的來說,是斑重而疹輕。斑深,多自胃中發出,屬營血分病變;疹淺,多自肺中發出,屬營氣分病變。葉天士曾說:“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章虛谷也說:“熱閉營中故易成斑疹,斑疹從肌肉而出,屬胃,疹從血絡而出,屬肺。”對病情的判斷,還要結合顏色形態和證候來辨別。
1、色澤方面:色和澤是說的兩個問題,色是說的顏色淺深,它能表示熱毒的輕重,一般的說,紅輕紫重,黑更重,青藍最重,所以方書有“色紅者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的說法,何廉臣也曾說:“紅斑九生一死,紫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若雜藍斑黑爛者必死。”澤是說潤澤的程度,它能表示津液存亡的情況,凡光滑潤澤者,為津液尚存,氣血尚能通暢,乾滯晦暗者,為津液已枯,氣血不能通暢,病情嚴重。色和澤兩方面,尤其澤的方面,對診斷上的意義更為重要。紅色:紅活榮潤,分布均勻者為順,晦暗乾燥者為逆。紫色:鮮明朗潤者,雖屬熱毒熾盛,而氣血尚能托邪外達,晦暗不齊者,為毒火內郁,氣血不能外達。黑色:黑色為熱毒亢極,營血郁滯之象,若黑而光亮潤澤者,營陰未敗,若晦暗乾枯者,氣陰皆傷多凶。藍色:藍色即青色,其辨證與黑色同,惟較黑色更重,多屬氣血敗壞,火毒郁滯不透之證。
2、形態方面:斑疹出後,其形宜鬆浮灑於皮面,肌肉鬆弛,津津有汗者,是邪熱外透之象,若根腳牢固,深結於里,肌肉緊斂,無汗者,是邪郁不達之象,所以余師愚曾說:“予斷生死,則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總以其形之鬆浮緊束為憑耳,如斑一出,松活浮於皮面,紅如朱點紙,黑如墨塗膚,此毒之松活外現者,雖紫黑成片可生,一出雖小如粟,緊束有根,如履底透針,如矢貫的,此毒之有根錮結者,縱不紫黑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