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山[雲南省麗江市壩西南文筆山]

文筆山[雲南省麗江市壩西南文筆山]

文筆山旅遊景區位於麗江壩西南的文筆山,土語稱之為“撫魯納”,意為“黑銀石山”,海拔4350米,與北向玉龍雪山遙相呼應,各領風騷。

麗江文筆山

文筆山,當地原住民也稱文峰山(是因藏傳佛教寺院而得名),而文筆山那最高峰則稱文筆峰,像一支筆指向蒼穹。

文筆山 文筆山

文筆山旅遊景區位於麗江壩西南的文筆山,土語稱之為“撫魯納”,意為“文筆山形如一支巨筆直指雲霄,挺拔俊秀,故得此名。

文筆山腳依傍文筆海,宛如一池蕩漾碧墨,山中有水,水中映山,“筆”與“墨”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據說,麗江之所以文墨昌盛、人才輩出,就是因為沾了文筆山、文筆海的“靈氣”。黑銀石山”,海拔4350米,與北向玉龍雪山遙相呼應,各領風騷。

文筆山腳依傍文筆海,宛如一池蕩漾碧墨,山中有水,水中映山,“筆”與“墨”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據說,麗江之所以文墨昌盛、人才輩出,就是因為沾了文筆山、文筆海的“靈氣”。

文峰寺

文筆山景區由十二個景點組成,以文峰寺為主要代表。

1999年文峰寺被列為“99世博會”對外開放景點,同年,麗江文筆山旅遊開發公司開始投資進行保護恢復以及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使文峰寺重新放射出藏傳佛教聖地及旅遊勝地的異彩。

文筆山旅遊景區是麗江傳統的宗教勝地和觀光度假景區,這裡不僅以神秘的藏傳佛教展示出麗江多元文化的神奇魅力,而且以其超凡卓絕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世人。

它不但擁有名剎,靈洞,靜坐堂,神泉,聖石,桑納迦湖等宗教旅遊景點;還保持了天然良好的古樸地貌與森林植被,是現代旅遊觀光的勝地。

文峰寺著名的藏傳佛教聖地文峰寺,就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文筆山腹地。

文筆山 文筆山

文峰寺坐落於文筆山腹地,始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西藏噶瑪噶舉(白教)四寶法王到麗江,要求知府官學宣倡建廟宇,歷時五年修成。

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大殿,藏名稱“桑納迦桌林”。意為“秘密宗教聖地及樂天福地的喇嘛寺”,後改名文峰寺。

歷史上興旺時期曾有公房五大院,僧房二十四院,僧侶多至數百人,規模居麗江寺院之首。現存大殿和僧房二院。大殿為三重檐樓閣式建築,殿內空是宏大,高達4米。

寺內有佛像、壁畫和古樹名木,尤以山茶、杉聞名遐邇。寺周松杉藏密,溪流潺潺,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是一處遊覽勝地。

文峰寺是中國滇西北噶瑪噶舉派十三大藏傳佛教寺院的最高學府,凡要取得“都巴”學位的喇嘛,必須在離寺不遠的靜坐堂日夜靜坐三年三月三日三時三刻,才有資格主持法事。文峰寺不僅在滇、川、藏地區頗具盛名,而且在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家的佛教界中也有一定影響。

1956年,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佛牙),從緬甸接回中國,8月8日,文峰寺迎來佛祖舍利,舉行了盛況空前的迎佛牙大典,成為佛教史上一件重要事件,更使文峰寺披上了光輝的宗教色彩。

1986年10月19日,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大師來到文峰寺為文峰寺提寫藏文寺名“法雨林”,並向寺內贈予《上師本尊諸菩薩畫像》11幅及大師肖像,作為寺院寶物珍藏。

寺廟周圍遍布古樹奇花,鳥語花香,空氣清新;茂密的森林,冬可避風,夏可納涼,環境幽靜。借了“南洲第一靈洞”的靈氣,修煉者難說能參悟佛性,“圓通冠頂”。

相傳,這裡的一塊黑石裡面藏有開啟天國大門的鑰匙。如果要到雞足山朝拜大佛,必需先到此燒香“借鑰匙”,拜後返回,再到此“還鑰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來來往往的善男信女,接踵不斷的虔誠信徒,已使黑石發亮,難說夙願已成為現實。

靈洞

南洲第一靈洞,在文峰寺後山中有一靈洞,洞門向東,洞內清泉滴瀝,潔淨異常,佛教傳說是上樂金剛與金剛亥母嬉戲之地。

據說,藏傳佛教噶舉派大寶法王噶瑪喇嘛從西藏遠道來滇,曾三渡金沙江,終於在麗江找到這一神奇美麗的地方。佛教典籍中把世界分為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駕洲、北俱盧洲。相傳,南贍部洲有24個“神靈之洞”,而其中第一個洞便是麗江文峰寺靈洞。

洞前壁上題有“南洲第一靈洞”六字及跋語數行,依洞建有靈文閣(靜坐堂),為滇西北喝舉派13大喇嘛寺已取得“格隆”稱號的喇嘛靜坐修行處所。據說在此盤腿打坐學經,歷時三年三月三日三時三刻結業後,取得“都巴”學位,就能在佛寺活動中主持法事。

大石

靈洞北側有一大石,中間附有高1尺、寬2尺,可鬆動又不能取下的石塊,據說石中藏有開啟天國大門“華首門”的鑰匙。

相傳迦葉來東土傳教,曾在文筆山講經說法,並在去雞足山華首門入定前,將一把鑰匙留存在此石內。迦葉是釋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佛教第一次集結的召集人。

佛教傳說,雞足山是彌勒佛將來下生的道場,迦葉在華首門守著釋迦牟尼袈裟入定,等待佛祖下生時傳給他法業。

由於這個傳說,過去凡要到雞足山朝佛的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香客,先要到文筆山靈洞側燒香借鑰匙,返回時也要到此燒香還鑰匙。文峰寺因而成了遠近聞名的佛教聖地,成了藏、蒙古、納西等各族人民友好團結的象徵和標誌,在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的佛教界中也有一定影響。

福建文筆山

簡介

文筆山又名雲合山及文峰山,三面臨江,巍峨叢拔,孤峰挺秀,氣勢宏偉。因山形筆直,山峰似筆,故名文筆山。

秋江夜泛

文筆山矗立在縣城西郊僅三、五里。鳳城內外,敖江兩岸,東湖、潘渡一帶的民眾更是開門見山。文筆山東望敖江水,有獅山、象山守前,虎山、豹山當後,橫埕祈山控其南,半嶺溪扼其背,山上草木常青,山下江水長流。人們劃舟沿敖江西行,過獅山便抵文筆山麓。登上文筆山,山上清風徐來,山下碧波蕩漾,村莊農舍,青山綠水,好一幅瑰麗多彩的山鄉風情畫盡收眼帘。尤其秋天夜晚泛舟江上,其景更為撩人,古時有人把這美妙的景色稱之為“秋江夜泛”。

文筆春煙

春雨時節,文筆山多霪雨霏霏,如霧似煙,山頭嗡嗡翠翠,片片白雲繚繞,時隱時現,好似含羞的仙女下凡。待到雨過天晴,文筆山揭霧而出,挺拔俊秀,栩栩如生。這一番惹人神馳的情境,是“敖江十二景’’中“文筆春煙’’的寫照。

宋代詩人高夢月題句“雨山翠欲滴,奇峰露律兀,倚天挺巨手,欲寫風和月。”當地農民利用“文筆春煙’’的詩情畫意,又演化出為生產服務的農諺:“有雨山戴帽,無雨雲遮腰”。文筆山成了敖江兩岸農民觀測氣象天色的晴雨表。

六角天池

文筆山頂不是尖峰,卻出乎意料的平坦,中間呈六角形凹陷,人們都叫它六角天池,池內生有螺,螄之類貝殼類動物,池畔特產方竹,修長消瘦,婀娜多姿,是製作高級工藝品的原料。傳說文筆山曾有過兩次嗚叫,這雖屬無稽之談,但偏是無巧不成書。

《連江縣誌》載:“明宣宗宣德八年癸丑春(公元1433年),文筆山鳴。”若問怎樣鳴法,發出什麼聲音卻無下文。而當年連江出了一個趙恢,殿試第二名,列為榜眼。

相關傳說

這位趙榜眼,在志書里有專門論述,可供查對。第二次文筆山鳴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夏乙卯四月(公元1555年),連江便又出一個吳文華,擢南京兵部尚書。在《連江縣誌》明嘉靖三十六年丁已(公元1557年)也有記述。

另有傳說,清康熙十二年癸丑秋八月,文筆山居然出現五顏六色的雲彩,古人把這五色雲叫“瑞雲”,有吉祥如意太平安樂的徵兆。翻閱史料,康熙執政長達六十一年。這些牽強附會的傳說似乎唯心,不可置信,但作為歷史記載是可供現代地質勘探,地震預報,氣象和考古等科研部門參考的。

廣西文筆山

文筆山位於柳州市西南面、南蛇崗山脈的南段,柳南區長龍村境內。整個山體方圓10公里,海拔419米,為柳州市區最高峰。山形秀麗挺拔,筆峰聳翠,因其山峰酷似文人墨客所用的毛筆尖而得名。山上景點眾多,有雙鵝泡蛋、石頭南瓜、飛石鏡子、山頂觀城等,為柳州古八景之一。

此外,文筆山及周圍還有許多文物,如劉賁墓為市一級文物,劉家大院、張公嶺軍事工事、盧谷嶺等,有許多傳說和故事,令人回味無窮。另外,文筆山還有許多自然資源,如千畝果園與文筆山相依相偎,拉達水庫、石頭灣水庫的漣漣碧水與文筆山顧盼生輝。

文筆山距柳州市中心僅7公里,有文山公路在山下村莊路過,有村級公路直通山腳,遊人出行極為方便、快捷。文筆山有朱家屯、中田屯、拉達屯、琉璃屯等,居住著壯、漢等民族,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福建文筆山

簡介

泉州市惠安縣文筆峰 泉州市惠安縣文筆峰

塗寨文筆峰不以雄強聲震遐爾,不以峭拔播名四鄉,而以其深厚的人 文底蘊知名惠郡。據說明初惠安首任知縣黎笏上任伊始,坐堂辦公即煩躁不安,某日猛抬頭,見縣堂正中所對山峰平肩無首。閱過千山萬水、深諳風水易理的黎太爺心驚不已,遂生不祥之感。於是黎太爺發動士紳捐資、黎民投工,在峰上構建尖峰一座,高二、三丈,遠觀如“文筆朝天”。自此,一柱擎天,牽扯惠郡幾多學子仕庶的心弦。這座高約8米,南北長、東西狹的橢圓形石構實心塔,自矗立始,幾百年間交織著雷電抨擊與仰慕崇敬、經歷幾多傾圮與重興的興衰輪迴,已漸成故鄉黎民仕宦瞻望倚重的“圖騰”,留下不少古今文人墨客詠嘆的題刻。山的形勝、山的意韻、山的神奇,讓你不能不到此一游。

傳說

此山位於福建省惠安縣塗寨鎮境內。傳說,明洪武年間的一天,惠安知縣坐堂辦公,不經意間舉頭遠眺,只見對面有座山峰兩坡對稱,似有人正對著這裡朝拜的形狀。

古人思忖道:這不正是堪輿家所稱的“面對平肩無頭山”,乃最犯嫌招煩的風水。縣衙正對“無頭山”,如何是好?一連幾天,他內心忐忑,茶飯無味,更無心於公案。他再也坐不住了,就帶上衙役,朝著那座山的方向勘察而去。但見山頂上三石錯峙,兩旁若鼎耳,中間突如香爐狀。環望四周,群山爭雄,若獸而蹲,若螺而盤,若人而拱,若而翔,若俯而付,或斷或續,或向或背,確實為一處難得的勝境寶地。便請來風水先生,商定在鼎耳築石為尖頂,既如“文筆朝天”,又意於香爐上插一柱香,以卜縣運昌盛,人才輩出。於是,知縣回衙後,即著手向社會士紳募捐,發動附近民眾義務獻工,就地採石,修築香爐尖頂高二、三丈。後來,香爐山遂改名為文筆峰。

清高見南的《相宅經纂》中說:"凡都、省、府、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筆,或於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意思是指,在城鄉東、東南、南的方位上,選擇吉祥之地,建一座最高的塔型建築,可以使得當地人才輩出。可見,文筆峰、文筆塔或文峰山,作為中國古代興文運、昌科舉的象徵,幾乎遍及古代中國的每一個城、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