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叢書名: 資治通鑑
平裝: 116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10402999, 7510402999
條形碼: 9787510402999
尺寸: 25.8 x 18.8 x 6.8 cm
重量: 1.9 Kg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並稱為“史學兩司馬”。自幼嗜學, 20歲中進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領銜編纂《資治通鑑》,其時司馬光年47歲。元豐七年(1084),《資治通鑑》完成。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數月後去世,時年67歲。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第五輯·隋唐(上)(文白對照全譯)(套裝全3冊)》採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全書總計800餘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第一輯為戰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
《資治通鑑》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的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之目的在於“資治”,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其記人記事,原則鮮明,為歷代帝王大臣及學人所樂讀。
司馬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餘年,當時文言與當下所用的白話文已相去甚遠,故現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於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台灣學者黃錦鋐先生領銜主持,集台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歷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
司馬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家,其識見、才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最優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後人難以企及。故此,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鑑》,譯文典雅,緊貼原著,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乾乾淨淨的《資治通鑑》,乾乾淨淨的司馬君實”。如此以拙御巧,實為明智之舉。
本輯所記,起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迄於唐肅宗至德元載(756),講述隋至盛唐,凡168年之史事。
媒體評論
“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凶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瞭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神觀。”
——朱熹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此書直到清代乃至今天,還是一部學歷史的人所必讀的書。”
——錢穆
我讀《資治通鑑》幾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資治通鑑》令解中國歷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行事。
——金庸
目錄
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紀一 隋文帝開皇九年-十一年(589-591)
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紀二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十九年(592-599)
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紀三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仁壽三年(600-603)
卷第一百八十 隋紀四 隋文帝仁壽四年-隋煬帝大業三年(604-607)
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紀五 隋煬帝大業四年一八年(608-612)
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紀六 隋煬帝大業九年-十一年(613-61
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紀七 隋煬帝大業十二年-隋恭帝義寧元年(616-617)
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紀八 隋恭帝義寧元年(617)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紀一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紀二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紀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紀四 唐高祖武德二年-四年(619-621)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紀五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卷第一百九十 唐紀六 唐高祖武德五年-七年(622-624)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紀七 唐高祖武德七年-九年(624-626)
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紀八 唐高祖武德九年-唐太宗貞觀二年(626-628)
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紀九 唐太宗貞觀二年-五年(628-631)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紀十 唐太宗貞觀六年-十一年(632-637)
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紀十一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十四年(637-640)
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紀十二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十七年(641-643)
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十九年(643-645)
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二十二年(645-648)
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紀十五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唐高宗永徽六年(648-655)
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 唐高宗永徽六年-龍朔二年(655-662)
卷第二百○一 唐紀十七 唐高宗龍朔二年-鹹亨元年(662-670)
卷第二百○二 唐紀十八 唐高宗成亨二年-開耀元年(671-681)
卷第二百○三 唐紀十九 唐高宗永淳元年-唐則天皇后垂拱二年(682-686)
卷第二百○四 唐紀二十 唐則天皇后垂拱三年一天授二年(687-691)
卷第二百○五 唐紀二十一 唐則天皇后長壽元年-通天元年(692-696)
卷第二百○六 唐紀二十二 唐則天皇后神功元年-久視元年(697-700)
卷第二百○七 唐紀二十三 唐則天皇后久視元年-唐中宗神龍元年(700-705)
卷第二百○八 唐紀二十四 唐中宗神龍元年-景龍元年(705-707)
卷第二百○九 唐紀二十五 唐中宗景龍二年-唐睿宗景雲元年(708-710)
卷第二百一十 唐紀二十六 唐睿宗景雲元年-唐玄宗開元元年(710-713)
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紀二十七 唐玄宗開元二年-五年(714-717)
卷第二百一十二 唐紀二十八 唐玄宗開元六年-十三年(718-725)
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紀二十九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二十一年(726-733)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二十九年(734-741)
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紀三十一 唐玄宗天寶元年-六載(742-747)
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紀三十二 唐玄宗天寶六載-十二載(747-753)
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紀三十三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唐肅宗至德元載(75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