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全9冊)

內容介紹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曆下詔,開四庫全書館,次年,敕修《四庫全書》。自唐宋以後,歷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編纂典籍的傳統,唐代有《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宋代有《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特別是明代永樂年間編纂的《永樂大典》,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圖書七八千種,堪稱鴻篇巨製。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又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到了清乾隆年間,安徽學政朱筠以為《永樂大典》收錄圖書末為盡全,因此上書建議向民間廣泛徵求佚書,同時,設立專門機構,對翰林院所藏《永樂大典》進行校輯。於是,乾隆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委派紀昀等著名學者一百六十餘人,開始編纂《四庫全書》。編纂《四庫全書》首先是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從乾隆三十七年開館征書,至乾隆四十三年,歷時七年,共徵集圖書12237 種;然後是整理圖書,由四庫館臣對於內府藏書以及從各地徵集的圖書進行校訂,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其中,應抄、應刻之書被認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而應存之書則不能收入四庫全書,僅僅是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存目。《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收入圖書三千四百五十七種,凡七萬九千零七十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6752函。成為中國歷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的編纂抄寫歷時十餘年,共抄出七部,全書底本藏於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於文淵閣,其他六部分別藏於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文津閣,是為北四閣;鎮江金山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杭州西湖文瀾閣、是為南三閣。當乾隆帝下詔開館征書時,他已經是六十三歲高齡的老皇帝了,這項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沒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話說:“朕臨御已三十餘年,亦望望歲矣,斯事體大物博,時略嫌遲”,於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書體例,另編一套卷帙較少的叢書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頒下諭旨,以全書卷帙浩如煙海,不易檢索為由,命在《四庫全書》中“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隨後,便另外設立了《四庫全書薈要》修書處,責成王際華、于敏中負責此項事務。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庫全書薈要》第一部繕寫完畢,按照乾隆帝的意願,保存在坤寧宮後御花園內的搞藻堂。兩年以後又繕出第二部,存於長春園味腴書室。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圓明園,味腴書屋所藏《薈要》被焚毀。嗣後,大江南北兵禍連綿,文宗閣、文匯閣、文源閣以及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相繼遭劫。七閣《全書》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另有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毀而未盡,得以據它本補足。而藏於搞藻堂的《四庫全書薈要》則成為碩果僅存的世間孤本。搞藻堂位於乾清宮北,本為皇帝個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無從涉足其地,所以,人們對於《薈要》所知甚少。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民黨政府把《薈要》連同故宮文物運至西南,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又把《薈要》裹到台灣。 1985年,台灣世界書局將此書影印出版,精裝十六開本,共五百冊。由於《薈要》的編纂宗旨不似《全書》那樣面向民間,而僅供皇帝御覽,所以,《薈要》有著《全書》無法與之相匹的特點。
首先,書品精美,質量上乘。如前所述,《薈要》幾經戰火,已經是天壤間碩果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於這部叢書的編纂費用全部由清廷承擔,修書務求精美而不計資費,因此,《薈要》的書品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 界。據目睹此書的台灣學者說,《四庫全書薈要》“字型端嚴勁挺,紙白墨潤,裝潢考究,”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世界書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證實。
其次,選編精審,卷帙精約。清代編纂《四庫全書》的主要目的,在於蒐集佚書,其結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檢玩為難”,而《薈要》的編纂卻是為了供皇帝一人御覽,故其旨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四庫全書薈要》的體例一如《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圖書數量卻僅為《全書》的七分之一,計四百六十三種,其中,經部一百七十三種,史部七十種,子部八十一種,集部一百三十九種。總計二萬零二百八十八卷,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八冊。所選圖書均為先秦至於清代久享盛名的圖書精品,其思想學術、義理辭章俱屬上乘。可以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菁華盡備於斯。
再次,內容真實,少經刪篡。自康熙時興起的文字獄,到乾隆時期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據統計,僅乾隆一朝,文字獄便有一百三十餘起。對於清代統治者來說,他們最忌諱的便是圖書文獻中有不利於清王朝統治和詆毀滿人的文字。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詔令修《四庫全書》的時候,也同時敕令對圖書的內容嚴加審查,收入《四庫全書》圖書中有關華夷之別的思想言論,均被四庫館臣肆意刪改,在這一意義上,清修《四庫全書》,雖對於保留、整理中國傳統文化有所貢獻,但與此同時,《四庫全書》中也有相當一些圖書文獻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由於《四庫全書薈要》僅供皇帝御覽,因此,其所收圖書在內容上也就務求完整,至少沒有大量刪改的必要。由於這一原因,《薈要》收入圖書種類雖然僅僅是《全書》的七分之一,而冊數卻近乎《四庫全書》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內容真實方面,《薈要》確實遠遠勝於《全書》。
第四,校勘翔實,版本珍貴。《薈要》編纂過程中據以繕寫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內府刊刻本,這些刻本主要來自於清內府圖書刊刻機構武英殿,二是內府藏曆代善本和鈔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後在民間徵求到的佚書,在內府藏本和民間奉獻的遺書中自然不乏宋元時期的舊本。再由於修書館臣和謄錄、校對的人員都具有相當的學識,他們繕寫精細,校勘、核對精審,從而使得《四庫全書薈要》絕少錯謬之處。據統計,《四庫全書薈要》用來校勘的圖書達五百餘種,其中宋本六十二種,金元刊本六十三種,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種,清刻本五十種,此外還有《水樂大典》本十八種,仿宋鈔本七種,稿本一種。時至今日,《薈要》據為底本的許多宋元刻本已經不復存在,這就更顯得《薈要》版本的珍貴。
由於海峽阻隔,我們暫時無法一睹《四庫全書薈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團對《薈要》的影印出版,無論是對於歷史文獻的研究整理,還是對於中國古代歷史與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積極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時,由於《四庫全書薈要》本來就是書中精品,再輔之現代的印刷技術,這套叢書也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大小圖書館和個人收藏的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