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江西省贛州市文廟]

文廟[江西省贛州市文廟]

贛州文廟位於江西省贛州老城區的東南,厚德路東段的北側,是江西省保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立校址,屬國家級文保護單位。文廟本體占地約10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分三組,採用平行軸線方式布局。

簡介

贛州文廟 贛州文廟

贛州文廟位於江西省贛州老城區的東南,厚德路東段的北側,是江西省保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立校址,屬省級文保護單位。文廟在唐代時曾為紫極觀,到宋代又改為大中祥符宮,於皇佑年間創立縣學。

文廟原占地約10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分三組,採用平行軸線方式布局。

保存下來的絕大部分建築為清乾隆年間建造,均保存完好,主要有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魁星閣、節孝祠等等,其中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高達15米,氣勢宏偉,帶有顯著的贛南特色。

歷史

贛州文廟即清代的贛縣縣學,始建於1050年(北宋皇皇佑二年),後來歷經多次搬遷,最後一次是在1736年(清代乾隆元年),知縣張照乘採納贛州士人意見,將縣學從郁孤台下又遷回了祥符宮縣學舊址。此次遷學,前後7年,新建設的縣學規模宏大,遠處,直對峰山;近處,城牆如弓拱衛。大成殿前有供置孔子弟子牌位的東西兩廡,鍾、鼓二樓。大成門左有名宦、報功二祠;右有鄉賢、紀功二祠。大成門,前有戟門。再前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還有屏牆。牆外鑿天沼(後俗稱“躍龍池”)、建躍龍橋。大成殿後又有崇聖祠,尊經閣、教諭廨、敬一亭、訓導廨,忠義、節孝二祠,庖所、學科、學舍、士地祠、文昌宮、縣學坊、射囿等建築和場地。張照乘把文廟縣學,當作一個融於贛州大“風水”環境中的小“風水”建設來建設。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培育人才。

贛州文廟,後存有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三進完整的主體建築及部分附屬建築,1987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5月維修時,發現了清代乾隆年間張照乘興建的“躍龍橋”和“躍龍池”,這一橋一池的重見天日,提升了贛州文廟的整體文物價值。

文廟西鄰,還保存著一座完整的清代武廟重檐建築,廟內原供奉著關羽等人神像。這種一文一武,並存一處的文武廟建築格局,國內罕見。

建築

贛州文廟 贛州文廟

江西省共有5個較大規模的文廟,贛州文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好。整個建築群分為三組,採取平行軸線方式布局:中軸線上有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廡、西廡、大成殿、崇聖祠;東軸線上有魁星閣、尊經閣;西軸線上有節孝祠。這些建築後來有一些已經沒有了。按古代的建築習慣,一般是坐北朝南,但贛州城內有相當一部分古建築的中軸線,都是南偏東30度以上,象郁孤台、文廟就屬一例。其原因是為了使建築物的中軸線正對峰山主峰,以構成對景。文廟的建築群,主要建築於主軸線上,並由圍牆結合建築物形成院落。在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利用東廡和名宦祠、鄉賢祠,將屋面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具有南方建築特色的天井式院落。 原來在這個廣場上,有一個牌坊,叫做“欞星門”。欞星門過去後,就是兩中池塘,叫“泮池”,過去小孩上學了,就叫“入泮”了。這兩個建築後來沒有了,文博部門準備修復。

進入文廟大門,就看見大成門。因為孔夫子被封為“大成赤成先師”所以這個門就叫做“大成門”。兩邊是“官廳”,官員來了,在這裡休息。進了“大成門”後,兩邊是廂房,是學生讀書的地方。現在左邊廂房安排了贛南客家民俗風情展,右邊廂房主要是賣一些古字畫、錢幣及一些古玩。正前面就是大成殿,其後面有崇聖祠、節孝祠。

大成殿是整個文廟的精華所在,大殿構築於高1.5米的台基之上,占地約750平方米,殿高13米,是目前贛南保存最大的一幢古代建築。大成殿的木樑架結構與文廟建築群的其它建築有所不同,採用大木和斗拱,頗具地方特色。而這些異形雕花拱,不僅起到了承重構件的作用,而且有著極強的裝飾效果。大成殿的瓦面用的是景德鎮的高溫彩瓷琉璃瓦。用瓷器作瓦面,這是贛州獨有的,是孤品,連北京故宮的瓦面都是陶的。

在大成殿正面的塑像是孔子,這尊孔子的塑像是帝王裝。孔夫子的兩邊的四尊塑像,叫做“四佩”,是古代比較有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子思、孟子、曾子、顏子。後面有十二位塑像是“十二哲”,即十二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哲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