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碑

文峰碑

文峰碑座落於西寧古城南酉山文筆峰(海拔2716米)因形似碑、狀如塔的魁星閣而得名。 據記載:文峰碑始建於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五百餘年。由西寧兵備副使柯忠,為推動西寧地區的文化教育,調集人力、物力、財力,發動民眾在文筆峰修建了方形的土碑,共五層疊起,上層為閣,閣內供奉魁星、文昌。 500多年來,文峰碑經過多次的維修、建設,直到“文革”期間,被人為破壞,終至坍塌。 2007重新修建文峰碑,碑主體共五層,總高31米,採用內鋼筋砼框架結構,外包青磚,二層碑身北側正中鑲嵌磚雕“鍾靈毓秀”四字,四層碑身四牆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鑲嵌磚雕四神獸,五層為閣,內供魁星、文昌鎦金銅像。並將原有遺址保留碑底的設計,使建築做到既保護現有遺址又恢復原有風貌。

地理位置

文峰聳翠景區坐落在南酉山文筆峰上。

歷史

西寧乃邊陲之地,民風尚武,不重文化。明朝弘治年間,當地官紳欲移此風,以興文教,便求善堪輿者觀山察水,占吉卜利,得此山以為亨利。此山峰頭聳峙,貌似文筆,取名“文筆峰”。由西寧兵備副使柯忠,為推動西寧地區的文化教育,經縉紳籌資,於弘治三年(1490年)修塔山頂,塔分五層,外包青磚,內實土坯。塔底藏四書五經等名卷,塔頂建“魁星閣”,閣內文魁星,單足踏斗,右臂高舉,手持點元朱筆,面向西寧,以示啟發護佑西寧人文蔚起之盼。因文筆峰堯堯聳拔,於市中遠觀此塔,頗似一碑,故謂之“文峰碑”。文峰碑因沐浴風雨,罹臨地震等自然災害,於清季坍塌,後復修葺。每逢春暖花開,文人雅士紛至沓來,踏青賦詩。西寧名人基生蘭有詩云:“文筆崢嶸靈秀鍾,新晴更見翠千重。孤高自有凌雲勢,直作邊城第一峰。”不幸莫大乃者,“文革”中此塔遭炮炸,遂成瓦礫,慘不忍睹。不幸中之大幸,“文革”偏激,隨時代前進漸次湮沒,社會重拾重史尊古之風,市府斥資,於2007年重修文峰碑,2008年底竣工,一座新塔重立峰巔。

歷代修建

文峰碑 文峰碑

明清時代,“文峰聳翠”以其山峰遍覆蒼翠綠陰,極目望去“青螺翠黛”的迷人景象吸引著眾多遊客,1966年隨著文峰碑被炸毀,這處遊覽勝地沉寂了。文峰碑是“文峰聳翠”中惟一建築物,始建於明弘治148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西寧兵備副使柯忠,為推動西寧地區的文化教育,發動民眾,在文筆峰頂修築文峰碑。文峰碑先後進行了兩次大修,第一次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第二次是在民國13年。

2008年西寧市城中區投資400餘萬元,修建了文峰碑,使西寧古八景之一的“文峰聳翠”景觀重現在南山之巔;2008年12月20日文峰碑修復工程竣工。

重新修建的文峰碑科技含量較高,具有新時期時代特徵,工程採用了仿明灰磚,用鋼筋混凝土澆築,較為堅固,防震,防潮,照明採用太陽能技術。

新建的文峰碑在保持原歷史遺碑的基礎上,建成五層方形,碑體高33米,第五層仍保留原魁星閣的風貌,閣內有高2米有餘的銅鍍金文昌、魁星金身像。

民間傳說

文峰聳翠是古代西寧的八景之一。文峰,是指西寧城南的南酉山,其中有一座山峰就像一管毛筆一樣,因此得名叫文筆峰,文筆峰上修建了一座紀念文曲星的碑。聳翠是說夏天的時候,南酉山上樹苗挺拔,綠草如茵,在荒涼的群山中顯得很是賞心悅目,文筆峰聳立在翠綠的山頭上,更蘊含了一種美好的寓意,所以,文峰聳翠是古西寧城裡一道著名的亮點。

文峰聳翠除了景色好,還有一個傳說故事:西寧市的南山上,很早以前長滿了樹木,是一片廣袤的原始森林,當然也少不了珍貴的樹種,據說,其中就有一棵梧桐樹,夏季的時候,盛開一樹灼灼的鮮花,這樣,就招來了一隻鳳凰,落在了梧桐樹上。鳳凰是祥瑞的神獸,當時的西寧人非常驚奇,也非常高興,就把南山改作鳳凰山。

人們為了紀念這隻鳳凰,便就地取材,砍伐樹木,在鳳凰山頂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就叫鳳凰亭,認為這是一片祥瑞之地。然而,隨著時光的推移,人口漸漸稠密,人們便不斷地砍伐南山上的樹木。鋸倒的樹木高大挺拔,被拖下山去蓋房子、蓋寺廟,這些樹木就叫做本山木。至今,西寧城內仍存在著許多用“本山木”修建的古建築。文廟、城隍廟等等都是。

終於有一天,鳳凰山上的樹木全部砍完了,那座紀念鳳凰的亭子也倒塌了,只留下了一塊光禿禿的土台子。便把這個地方叫鳳台。鳳台很高,總有白雲縈繞期間,鳳台便常常籠罩在一片潔白柔軟的彩雲之間,看上去飄飄緲緲,亦真亦幻,因此,“鳳台留雲”也成了古代西寧的一大美景,和文峰聳翠一樣,也是古西寧的八景之一。西寧以前有個詩人叫張思憲,他寫了一首《鳳台留雲》:“鳳台何日鳳來游?鳳自高飛雲自留,羌笛一聲吹不斷,纖纖新月掛枝頭”。

後來,大約到了明朝時期,西寧人開始重視文化,並且積極興辦學堂,開展教育,早在明朝宣德年間,西寧就設立了西寧衛儒學,培養學生參加科舉考試。到了清代,西寧已設定了湟中書院、五峰書院,在西寧北川的大通設定了大雅書院,泰山書院和三川書院,西寧城中已經有著很濃烈的文化氛圍。

文人讀書,無非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改變人生。一旦金榜題名,便可走向仕途,博取功名利祿。所以,以前的西寧人除了讀書,也非常重視考試。恰巧,民間就有一位管文化和科舉考試的神仙,叫文昌君。西寧的文人當然要修建寺廟供奉起來。那么,供奉到什麼地方好呢?南山上曾經飛來過鳳凰,這是一塊多么吉祥美麗的地方啊,再說,那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獨秀於南酉山中,像極了一管寫字的毛筆,拜天所賜,就把文峰碑修建在了鳳凰山後面的南酉山文筆峰上,裡面塑上文昌君和魁星老爺的塑像,於是,就有了今天的文峰碑。

文峰碑是明朝弘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490年,由西寧的兵備副使柯忠組織修建的,最初是一座塔的樣子,裡面用泥土和土坯砌築,外面鑲上一層青磚,塔頂有一個魁星閣,供奉著兩位文曲星。後來,由於年久失修,加上歷朝歷代的戰亂、地震等災害,文峰碑多已坍塌,“文峰聳翠”只徒有虛名。民國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當地的民眾曾經自發捐款修葺過一次,修成了一座五層塔台,魁星閣里魁星的塑像也變得生動起來,只見魁星老爺單足站在一隻大螯的頭上,反手點筆,寓意著“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美好願望。只可惜,在文革中,被紅衛兵“破四舊”給炸毀了。

到了2003年7月4日,文峰碑經歷了風風雨雨五百年之後,在西寧市文化局的主持下,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文峰碑重新又修整起來了。今天,文峰碑依然高高地聳立在翠綠的鳳凰山頂上。

文峰碑頂尖供奉的是文昌君和魁星,是主管文化與考試的神祗。有的書上說文昌君和魁星是一個人,就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有的書上說文昌君是人,而魁星則是天上的一顆星宿,是文曲星。而有的書上則說魁星原是一位考生,才華極高,只因面目醜陋未被錄取。後被皇帝發現,欽點御筆,把他錄取為狀元,主管科舉考試。這是完美的結局。還有一種悲慘的結局是,這位面目醜陋的考生因被主考官以貌取人,不被重視。悲憤異常,自殺身亡了。他死後被封為天上的文曲星,主管人間考試。還有一種說法,說文昌君是主管文科考試的神仙,而魁星則是主管武舉考試的神仙,兩位神仙分別是一文一武兩個考官。

但不管怎么說,有一點是相同的,文昌君和魁星就是主文化和考試的神仙,所以,歷代的學子,都非常敬重這位神仙,文峰碑也作為西寧的文化標誌而備受文人的敬仰。

結構

文峰碑 文峰碑

塔前一照壁,正面浮雕靈秀,背面石刻文峰碑重修記文。塔身高聳十餘丈,為青磚外包砼建構五層空心方塔。南方正面有匾額,書“文運昌盛”,北面匾額書“鍾靈毓秀”。第四層東西南北各有一大斗方浮雕,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一層塔內,保留原塔殘存部分基礎,尚有約六七尺高。

塔周遭有石欄桿環繞底座,塔北有兩段仿古長廊,供遊客坐憩。塔基西側,幾件仿古平房,形狀典雅素樸,有一老嫗出入,當是駐守者矣。平房前為一泊車場院。新修復之文峰碑占地1500平米。

景區現狀

文峰聳翠景區坐落在南酉山文筆峰上。走進景區,主要有觀景亭、文峰書院、文峰碑等標誌性建築。文峰書院位於文峰碑的西側,它是一座仿古建築,書院內主要展示有關文峰碑的歷史記載、青海省歷史文化名人的詩詞佳作等。在文峰碑的東側建設一處文化廣場,有地雕、景牆和雕塑,景牆上雕刻著表現儒家文化的詩、書、禮、儀等;廣場綠地中心站立著一位詩人的雕塑,仿佛正在吟誦著古詩佳句,整個景區充滿著文化氣息。

文峰聳翠景區規劃總面積9.64公頃,項目總投資1925萬元。整個景區分為四個功能區,即主景觀區、自然生態休閒區、主入口區和文化觀賞區。景區通過石碑坊、文化浮雕景牆、人物雕像、小品、線刻、碑刻及仿古建築等景觀元素,形成流暢的組團景點,體現青海的人文景觀、民情鄉俗及自然環境特色,是一處集自然觀光和遊憩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