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關文學符號的研究現狀,在國內,以意象探源和審美分析見長;在國外,以“原型”模式的構擬見長。有眾多學者們“見和”的研究在前,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難度。
《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在審美文化視野中闡釋文學符號,描述不同文化系統中的文體符號和文體建構、物象符號/意象符號/語象符號和母題符號,挖掘廣義的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功能,及其流變、派生的深層機制和正負效應,側重把文學符號的存在形態和民族生存狀態結合起來,把意象中和主體心態中結合起來,以推動文學符號研究走向更深入的理論境界。
目錄
自導論
一 文學·文學符號
二 理認和方法:符號·文化·闡釋
三 本書主要觀點
上篇 文體符號和文體建構
第一章 兩個審美起點及文體建構方向
一 審美起點:阿波羅和樂官
二 中國古代文體的審美建構和文化特徵
第二章 中國抒情詩:文體建構和中國文人人格審美化
一 “言”:主體性和音樂性
二 “言”/“我”的詩學關聯
三 “言”/“音”的詩學關聯
四 詩和中國文人人格審美文化
第三章 中國小說:文體建構和關懷之路
一 “戲”、“劇”:中國戲劇的原型符號
二 “舞”和對劇文體建構
三 不同的關懷之路:中國戲劇和希臘戲劇
四 四重闡釋:中國古代悲劇文體匱乏的深層原因中篇 物象·意象·語象
第五章 言·意·象和“象”的層面
一 多重話語中的言、意、象
二 “象”對於言、意矛盾的調適
三 “象”的層面劃分和符號定型
第六章 情愛象徵:修辭符號及其演變
一 比翼鳥:從神話到“情愛”修辭場
二 連理枝:從神話到“情愛”修辭場
三 比翼鳥/連理枝:符號演變和詩意思維
第七章 鷹/蛇:圖騰符號·現象符號·文學符號
一 圖騰符號:鷹/蛇:人類脫離自然的伴侶
二 現象符號:鷹/蛇:人與自然的中介
三 文學符號:鷹/蛇:自然在人身的復現
第八章 人·父/子·火:一個文本的隱喻符號系統
一 “我”/“非我”:“人”之謎的隱喻
二 殺父/棄嬰:現代人生存競爭的隱喻
三 “火”:創生與毀滅的隱喻
下篇 母題符號:永恆的魅力
第九章 母題之一:人與神
一 從人到神:走向祭壇的年青女性
二 華夏水神的特殊地位與特權
三 人與水神婚戀母題敘述形態演變
第十章 母題之二:狂與醒
一 癲狂與“覺悟”
二醉狂與本真之我
三 迷狂與執著
四 “狂”的審美文化解析
第十一章 母題之三:游與歸
一 仙界之游:童年記憶和審美想像
二 山水之游:人對自然的審美情思
三 思歸:尋找“母體”審美替代
附錄一 《彈歌》:祭神樂舞文化
附錄二 莊嚴敘事:《山海經》的平面鋪排敘述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一段悲劇故事,可《左傳》卻略去二人的直接衝突,一再突出莊公的寬宏忍讓,“多行不義必自斃”,失敗的還是大叔段,而莊公與母親的和解以及末尾的說教仍宣揚了孝道。孝悌忠恕造成復仇意識的消解,文學的特殊功利性使得作品對親屬復仇主題加以迴避,悲劇的產生更為困難。
3.中國古代主流文學中男性形象設計的陰柔化,使得悲劇人物的塑造失去憑依。
悲劇舞台主要是男性的空間,男性形象的設計模式,規定了戲劇的美感機制。在這方面,古代西方和中國也體現出不同的審美向度。
希臘屬於擴張性極強的海洋文化,崇武尚力的傳統延續得極久。文學人物高大健壯、武功過人又殘忍剛烈,酷愛行動且富於激情,這樣的人物是悲劇的合適主角。文藝復興的悲劇繁榮也主要是個性解放風潮的結果,莎士比亞劇中全是充滿活力、頑強剛烈的人物。
中國內聚性很強的農耕方式注重兢兢業業的文化英雄,削弱了遠古時代對於武力的推崇,建立起崇文尚德的傳統。在禮義之邦,文官地位高於武將。另一方面,家族為基本單位的活動方式,又使個人始終處於家族的庇護和控制下,為數不少的傳統男性很少以個人去面對現實;或者以個人面對現實時,他實際上是面對著一個複雜的家族式團體,心理上常存有一定的依賴感和膽怯感,性格處於內向、保守、淡泊的狀態。封建社會後期,迂腐文弱的才子更成為文學中男性形象主流。從嫦娥棄勇武的羿而奔柔和的明月,到崔鶯鶯對多愁多病的張君瑞一往情深;從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到歷史上大量文人用以自況的“棄婦”、“怨婦”詩,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男性按社會設定逐步走上一條陰柔化道路,缺少悲劇人物必有的剛烈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