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論述了文化的內涵、中國文化的精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的責任等一系列重大議題,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理論和方法,系統闡述了文化自信研究中的基礎理論問題以及重點難點問題。
作品目錄
前言
上篇 文化及其基本問題 | 中篇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 | 下篇 文化強國與中國道路 |
01 文化的定義與功能 一、文化是精神生產的創造物 二、文化是保持社會穩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 三、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建設 四、西方社會不可能依靠東方文化擺脫危機 02 文化的本質與基本形態 一、小文化與大文化 二、理論形態文化與世俗形態文化 三、文化的多元性、相對性以及文化的先進與落後 四、應該重視兩種文化傳統 03 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 一、文化與文明的區別與聯繫 二、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和階級性問題 三、文化發展的本質是創造 04 社會歷史考察中的文化視角 一、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文化決定論 二、文化問題成為時代的熱點的社會背景 三、文化問題考察中的兩種歷史觀 四、當代人類困境不能簡單歸結為文化危機 五、中國文化爭論與中國社會發展前途的選擇 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 01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 一、文化自信與民族解放 二、文化是有機整體 三、文化自信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02 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一、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交流作用 二、對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地區的道德教化作用 三、在社會主義中國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03 中華文化經典與中華文化精神 一、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生存智慧的結晶 二、中華民族文化與中國人民 三、歷史傑出人物與中華文化精神的人格化 04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 一、應該站在社會形態更迭的高度來審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二、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變革中國社會 三、只有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取得勝利 四、正確評價儒家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五、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六、可不可以“尊孔讀經” 05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時代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要性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各自的性質決定了二者相結合的可能性 三、防止文化虛無主義與文化復古主義 | 01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一、繁榮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必經之路 二、文化強國與提高文化軟實力 三、文化安全與文化交流 四、破解文化強國建設的體制之謎 五、建立文化強國的迫切性 02 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 一、中國道路與中國方案 二、中國道路之爭 三、中國道路的文化自信 03 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一、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 二、堅持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作用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意義 04 在為祖國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實現價值 一、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二、哲學社會科學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和重要手段 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
創作背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途上,文化是哲學關注的熱點,文化問題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文化自信是具有引領意義的綱領和信念,也是富有前景的追求和展望。2016年11月23日,陳先達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了《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該書是對這篇文章的豐富與擴充。
作品思想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問題,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理論和方法,正確處理古今中外的關係。基於這樣的思想構架,《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從巨觀層面的思考出發,集中在中觀層面上,並對微觀層面有所涉獵。對文化及其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和一般性思考,屬於巨觀層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等議題的思考,屬於中觀層面;對是否可以“尊孔讀經”等問題的思考,屬於微觀層面。巨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的探究相互結合乃至交融,使得該書既有博大精深的品質,又有細微之處的關懷,遠近兼顧,剛柔相濟。
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文化決定論,這是該書的理論出發點。對文化的定義與功能的闡發,對文化的本質與基本形態的分析,對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關係的把握,都應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文化問題何以成為現時代的熱點不可能從文化本身得到解釋,當代人類困境不能簡單歸結為文化危機,西方社會也不可能依靠東方文化擺脫危機,因為西方的問題在根本上是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危機。強調物質生產方式對精神生產的制約性,絲毫不會否認文化作為“保持社會穩定和同一性的精神加固器”的重要意義,不能削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不會忽視建立文化強國的迫切性,而是突出表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單純是一個文化問題,必須依靠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就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絕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的閉關鎖國或拒絕文化交流,當代中國是當代世界語境中的中國,一如當代世界是中國於其中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世界。陳先達不贊成“東方文化主導論”,更不同意中西“文化衝突論”,中國文化自信的重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
該書熔文史哲於一爐,富有哲學的崇高、史學的深邃和文學的優美。在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時,陳先達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闡明民族復興與民族文化復興的內在關聯,認為必須保持中國傳統文化滾滾向前的機制。
文化離不開人的創造,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對歷史上文化經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分不開的,新形勢下的文化自信也在召喚和培育“既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創造性”的文化名人。“我們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們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陳先達所說的“名人”,不是單純沉浸於個人興趣愛好中、自娛自樂的思想者和作家,而是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和手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承擔著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歷史使命,思想自由與責任不可分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時代是一個能夠產生也應該產生偉大思想家和理論家的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定能大有作為。
作品影響
2018年,該書入選由中宣部主辦的第八屆優秀通俗理論讀物推薦活動。
出版信息
書名 | ISBN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 | 9787507345810 | 中央文獻出版社 | 2017-9 |
作者簡介
陳先達,男,中國人民大學一級崗位教授,當代哲學家、教育家,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哲學組組長、北京市社科聯顧問、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陳先達教授在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一般哲學理論、文化理論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著有《走向歷史的深處》、《處在夾縫中的哲學》、《陳先達文集》(六卷本)、《陳先達自選集》、《哲學心語》、《回歸生活》、《信仰與探索》、《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四卷本)等2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