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滯後作用

地理滯後作用又稱地理滯後效應、地理遲滯效應,是指地理系統對輸入因素的非及時反應(左大康,1990)。

地理滯後作用又稱地理滯後效應、地理遲滯效應,是指地理系統對輸入因素的非及時反應(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內可以立竿見影的。社會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質,對發展經濟的效應,要經過十年、二十年才能見端倪。經濟建設中和規劃工作中,不少爭論的難題,往往與地理滯後作用有關。短期行為的表現是忽視地理滯後作用。
地理滯後作用有不同的形式。
(1)時間滯後作用,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顯現效果。保護風景資源和名勝古蹟的效果往往有時間上的滯後性。特別是經濟水平比較低時,人們沒有多餘的收入用於旅遊、欣賞古蹟,風景和名勝古蹟在經濟上的效益並不顯著。隨著收入增加,人們有更多的支出用於旅遊、欣賞古蹟。經濟和文化越發達,風景和名勝古蹟的經濟效益越高。早期的保護為後期的開發創造可能。人們把風景、名勝、古蹟比作立體的藝術,立體的繪畫。目前拍賣價最高的畫是梵谷的“加歇醫生肖像”,價近1億美元。這幅畫是梵谷在世時售出的唯一畫幅。當時售價相當80美元。梵谷在世時無人問津的畫現在拍賣價都以千萬美元計。價格發生如此劇變,只能用藝術品價格的滯後性作解釋。許多藝術品的價值不是一開始便能得到承認的。隨著文化水平和經濟收入的上升,審美觀點的提高,消費結構的改變,一些藝術品的價值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因此,藝術品的價格比物價指數上升快得多。
(2)空間滯後作用,在一定的距離以外顯現效果。山區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效益遠至整個流域,甚至外流域。空間滯後作用說明山區和平原互相支援的必要性。山區建水庫淹沒了山區良田,平原得以灌溉,提高防洪能力。平原要支持山區發展生產,開展多種經營,安排部分山區移民。
(3)間接滯後作用。有些建築和文物的效益,通過心理、精神、文化等因素體現,很難用指標度量。體現愛國主義傳統的古蹟,成為民族歷史的文化載體,在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方面,貨幣是無法反映的。長城、故宮、兵馬俑、石碑、孔廟成為中華遊子嚮往回歸之地,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美景佳地所無法替代的。殘缺的圓明園西洋樓石柱,交織著民族的興衰與榮辱,發人深思,催人猛醒。有些遺址雖然陳舊、剝落、倒塌,卻能引起人們的激情和感慨,給人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聯想。充分估計間接滯後作用,是做好古蹟保護工作的前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