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

文人相輕

文人相輕,成語,出自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相輕,指互相輕視﹑鄙薄,文人相輕則意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典論·論文》里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成語】: 文人相輕

【拼音】: wén rén xiāng qīng

【解釋】: 輕:輕視。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成語典故

【出處】: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成語示例

文人相輕文人相輕

1、雖

文人相輕

,自古而然,而謂三公必傳,可與松雪、恩翁爭席者,則吾未敢信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書學·總論》

2、及陳思論才,亦深排孔璋,敬禮請潤色,嘆以為美談;季緒好詆訶,方之于田巴,意亦見矣。故魏文稱∶“ 文人相輕”,非虛談也。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卷十·知音第四十八》

詞語辨析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相關內容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話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譯文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台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指。”但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解釋

然:這樣

班固、傅毅:均為東漢文學家,史學家。

伯仲:伯,老大;仲,老二,在這裡意為不分上下。

小:輕視

超:即班超。班固之弟,東漢名將

自休:(冗長鬆散)自己也止不住。

自見:即見自,看見自己的長處。

體:體裁

鮮:少

患:害處,指文人之間互相輕視。

里話:(即俚語)俗語,民間諺語

弊帚:弊:破的,壞的。破掃把。

休:停止。

斯:這就是。

歇後語

秀才看不起秀才

“文人相輕”的原因

各以所長,相輕其短

古文翻譯

曹丕《典論·論文》譯文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台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總是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當今的文人,(也不過)只有魯人孔融孔文舉、廣陵人陳琳陳孔璋、山陽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幹徐偉長、陳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應暘應德璉、東平人劉楨劉公幹等七人。這"七子",於學問(可以說)是(兼收並蓄)沒有什麼遺漏的,於文辭是(自鑄偉辭)沒有借用別人的,(在文壇上)都各自像騏驥千里賓士,並駕齊驅,要叫他們互相欽服,也實在是困難了。我審察自己(之才,以為有能力)以衡量別人,所以能夠免於(文人相輕)這種拖累,而寫作這篇論文。王粲擅長於辭賦,徐幹(文章)不時有齊人的(舒緩)習氣,然而也是與王粲相匹敵的。如王粲的《初征賦》、《登樓賦》、《槐賦》、《征思賦》,徐幹的《玄猿賦》、《漏卮賦》、《圓扇賦》、《橘賦》,雖是張衡、蔡邕也是超不過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卻不能與此相稱。陳琳和阮瑀的章、表、書、記(幾種體裁的文章)是當今特出的。應暘(文章)平和但(氣勢)不夠雄壯,劉楨(文章氣勢)雄壯但(文理)不夠細密。孔融風韻氣度高雅超俗,有過人之處,然而不善立論,詞采勝過說理,甚至於夾雜著玩笑戲弄之辭。至於說他所擅長的(體裁),是(可以歸入)揚雄、班固一流的。一般人看重古人,輕視今人,崇尚名聲,不重實際,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總以為自己賢能。

大凡文章(用文辭表達內容)的本質是共同的,而具體(體裁和形式)的末節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駁議適宜文雅,書信、論說適宜說理,銘文、誄文崇尚事實,詩歌、賦體應該華美。這四種科目文體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長各種體裁的文章。文章是以"氣"為主導的,氣又有清氣和濁氣兩種,不是可以出力氣就能獲得的。用音樂來作比喻,音樂的曲調節奏有同一的衡量標準,但是運氣行聲不會一樣整齊,平時的技巧也有優劣之差,雖是父親和兄長,也不能傳授給兒子和弟弟。

文章是關係到治理國家的偉大功業,是可以流傳後世而不朽的盛大事業。人的年齡壽夭有時間的限制,榮譽歡樂也只能終於一身,二者都終止於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樣永久流傳,沒有窮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於寫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見表現在文章書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辭,也不必托高官的權勢,而聲名自然能流傳後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顯達而製作了《禮》,(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業,(周公)不因顯達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輕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陰,這是懼怕時間已經流逝過去罷了。多數人都不願努力,貧窮的則害怕饑寒之迫,富貴的則沉湎於安逸之樂,於是只知經營眼前的事務,而放棄能流傳千載的功業,太陽和月亮在天上流轉移動,而人的身體狀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間就與萬物一樣變遷老死,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孔融等人已經去世了,只有徐幹著有《中論》,成為一家之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