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心理學
正文
研究學生在學習掌握數學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及規律,探討數學教學與學生心理發展相互關係的學科教學心理學分支。包括算術教學心理、代數教學心理與幾何教學心理。作為一門學科,它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E.L.桑代克發表《算術心理學》(1922)而產生的。在此以前,美國的J.杜威雖也探討過數學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但未構成完整體系。1934年,桑代克還發表了《代數教學問題》。繼桑代克之後,美國的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家都相繼探討了數學教學的心理學問題。這些研究者的觀點相互不同,曾出現了聯結派、認知派和聯結-認知派。
以桑代克為首的聯結派認為,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在於組織訓練與練習,使之從中獲得滿足,以建立各種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他們所倡導的訓練教學法,被認為是忽視學生的認識以及思維、理解的機械訓練法。以W.A.布朗尼爾為首的認知派認為,數學學習並不是形成眾多聯結,而是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原理和模式。數學思維的成就依賴意義的積累而不是大量機械反應的積累。訓練不能發展對意義的認識,重複也不能導致理解。以B.R.柏金漢為代表的聯結-認知派則持折衷的觀點,主張把算術分為計算算術和益知算術兩類。學習計算算術主要靠機械訓練,以形成技巧;學習益知算術主要靠思維及理解,以獲得概念和知識。長期以來,上述3派觀點對美國數學教學心理學起著重大影響。目前,折衷派的觀點占多數。
在蘇聯,首先對數學教學心理學進行開創性研究的是Н.Α.梅欽斯卡婭,她於1955年出版《算術教學心理學》一書。此外,Β.И.孜科娃研究了幾何教學心理。Π.Α.舍瓦列夫研究了代數教學心理。就觀點來說,蘇聯的數學教學心理學研究在60年代以前是學習的聯想-反射理論占主導地位,60年代以後,學習的活動理論逐漸占優勢。
目前,數學教學心理學尚缺乏內容一致的體系。作為一個分支學科,其根本任務在於揭示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為數學教學實踐服務。一般認為,數學教學心理學主要研究內容是:①學生學習數學的本性以及數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規律;②各種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條件;③各種數學知識、技能在解題過程中的套用及遷移規律;④數學學習中的差異及其測量與評定。
參考書目
L. B. Resnick and W. Ford,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for Instruction,Erlbaum,Hillsdale,New Jersey,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