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於散 :
fū yú sàn
1.魏晉時期中藥名。相傳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調和而成。
語出: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敷於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細辛、乾薑、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
敷於散 :
fū yú sàn
1.魏晉時期中藥名。相傳用柏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調和而成。
組成: 密陀僧12兩,黃丹1斤(炒令紫色),生肌草1斤,白蘞半斤,突厥白10兩,石灰1斤(炒)。 主治: 金瘡久不愈。 用法用量: 以敷瘡上,帛封,勿令水濕。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參考資料《聖惠》卷六十八。 ...
參考資料本藥主治酒病血凝氣注,痰瘤傷水,骨節疼痛,不分上下。
簡介真珠5分,冰片2分,牛黃3分,孩兒茶1錢,血餘1錢,黃柏1錢組成,主治痘疔。
處方 製法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摘錄活調敷散來源《普濟方》卷二八九,主治瘡疽,發背。
組成 主治 用法用量 加減 製備方法敷是形聲字,攵(pū)為形,旉(fū)為聲。本意為施加、給予,引申為傳布,又有塗抹等意。敷在近代又發展出足、夠之意。出自《詩·商頌·長發》等。
詳細解釋 英漢互譯 方言集匯 古籍解釋 相關詞語敷瘡如聖散,中藥方劑,由全蠍、紫荊皮、明礬、白及、斑蝥製成,用於諸瘡腿腳破裂,皮肉潰爛,腳底穿心。
方劑名稱 處方 製法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小兒敷臍止瀉散,中成藥名。為外用劑,具有溫中散寒,止瀉之功效。主治小兒中寒、腹瀉、腹痛。
藥品類型 性狀 主要功效 適用病症 用法用量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方劑主治:痔疾。 製備方法:上入瓷盒子固濟,文火煅之,存性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