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漢字詞語]

敬畏[漢字詞語]
敬畏[漢字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敬”是嚴肅,認真的意思,還指做事嚴肅,免犯錯誤;“畏”指“慎,謹慎,不懈怠”,還形容“戰戰兢兢”之態。既敬重又畏懼,對一切神聖的事物的敬畏。從內心中發出對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帶有些害怕而非親切。敬畏,往往是沒有證據、甚至是有相反證據,但他仍舊相信,無條件地信,並且為之辯護。這跟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精神相悖,理性的思維要求邏輯嚴密的論證,以充分的證據和邏輯推理為基礎,科學精神則要求不斷地懷疑、求證。所以說,敬畏和理性、科學,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探源

敬畏敬畏
漢語《辭源》沒有收錄“敬畏”一詞,疑似現代複合詞。《簡明漢英詞典》與“敬畏”相對應的英文辭彙是“awe”、“fear”、“revere”、“reverence”四個辭彙。
英文欽定版聖經箴言9:10說:“ThefearoftheLORDisthebeginningofwisdom。”和合本《聖經》中譯文:“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英文欽定版聖經希伯來書12:28說:“Whereforewereceivingakingdomwhichcannotbemoved,letushavegrace,wherebywemayserveGodacceptablywithreverenceandgodlyfear。”和合本《聖經》中譯文:“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 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
《辭源》中沒有收錄“敬畏”一詞,所以疑似現代複合詞。
敬畏,一個神聖的字眼,敬畏祖先、敬畏神靈、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義……
特別是百年以來,無論是救亡圖存,還是建設國家,抑或是重建道德,敬畏總是繞不開的話題。

出處

《管子·小匡》:“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
《史記·魯周公世家》:“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韓愈《賀太陽不虧狀》:“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巴金《家》九:“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帶著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氣。”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宗教學

敬畏(awe),意指在面對權威、莊嚴或崇高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帶有恐懼、尊敬及驚奇的感受。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朱熹說:“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耳無聞目無見,全不省事之謂,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便是敬。”(《朱子語類》卷12,“持守”)

陰陽學

敬畏,意指虎長利牙碰之則狂,蛇吐毒液見之則慌。說的是兇惡的動物如:狼、熊、蛇、猴、鱷魚、象等牙爪牙皮毛等不能放在家裡不然會出現血光橫禍家破人亡。需要佩戴紫冰銀結印符在上面雕刻結印陣:農曆3到5月出生結印陣是“攰攱,翟氒”兩陣。農曆6到8月出生結印陣是“牂牃,翰道”兩陣。農曆9到11月出生結印陣是“爜爝,龏鴞”兩陣。農曆12到2月出生的結印陣是“賚渫,澞塬”兩陣。之後在結印冊上添加“羽心,雲月舞鶴,夕城,藏之介,竹雀,千帆團扇”6個結印,這些結印可以減弱陰惡之氣對自身的影響,緩解病症。但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終身徹底消除,因為陰惡之氣太重。

文化衝突

現代化的到來,總是伴隨著對傳統價值的衝擊,從啟蒙運動開始,敬畏和現代性似乎一直都衝突不止、糾纏不清。現代化的建立,曾經以“去敬畏化”為基礎。中國沒有西方國家那樣統一的敬畏,但卻從來不缺乏敬畏,從古至今,中國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聖人、信書,乃至信金錢、信風水……所以說,沒有敬畏的說法不對,相反的是信得太多了,甚至迷信得太多了。

不少人認為當今社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騙子橫行、腐敗成風等現象的出現,是因為敬畏缺失,一個人有沒有敬畏,和他有沒有道德是不相干的,沒敬畏的人未必就沒有道德觀念,有敬畏的人,也未必就道德高尚。實際上,有敬畏而幹壞事的還少嗎?希特勒也有敬畏,恐怖分子也有敬畏。

敬畏,往往是沒有證據、甚至是有相反證據,但他仍舊相信,無條件地信,並且為之辯護。這跟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精神相悖,理性的思維要求邏輯嚴密的論證,以充分的證據和邏輯推理為基礎,科學精神則要求不斷地懷疑、求證。所以說,敬畏和理性、科學,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中國人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敬畏的傳統,但是沒有理性思維的傳統,讀中國的古書,其中有不少邏輯很混亂,其實就連邏輯這個詞也是外來的。

沒有理性思維的傳統,人們遇事就容易輕信,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社會問題的蔓延,比如說騙子橫行,人們倘若都有懷疑和求證的精神,恐怕就要少很多,再比如腐敗,如果人們對於政府官員的行為有追根究底的觀念,他們也就不會那么容易貪污腐敗。凡此種種,許多問題,就是由於輕信,不去挖掘他,不去認真思考,結果才會發生。
培育理性的思維、科學的精神,才是真正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道路,敬畏固然可以讓人向善,但同樣也有它的負面性。更重要的是,敬畏和理性思維是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對的觀念,因此,通過敬畏改世界,未必就能得到一個真正的現代化世界。

現代化的建立,必須要有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精神,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對自然的認識,從敬畏角度來說,可以認為萬物有靈,風有風神,雨有雨師,這就可以了,不會有更深的認識。但是如果用科學精神和理性的思維去考慮,就會去探究自然的奧秘,人對於自然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入。在社會科學中,同樣如此,理性的思維、科學精神,讓人不斷地思考,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最適合人類發展的,社會制度的架構、法律的制定、社會關係的規範等,就會有一套完善的社會體系,現代化依此而生,也因此而得以發展。

敬畏應該是自由的,如果說一定要有一個敬畏,那是不對的,反之亦然,必須不信什麼,也是不對的。自由的敬畏是現代化的特徵之一,種種推動、號召、甚至強制性的敬畏,並不符合現代規則。

理性精神

可能提倡敬畏的人覺得,如果大家都相信某一個東西,某一種價值,那么社會就會變好。他們把敬畏當作一種捷徑,因為建立一種敬畏,要比培養一個人的理性思維容易得多,特別是在沒有理性思維傳統的中國,讓一個人敬畏什麼東西容易,讓他有懷疑和求證的精神難。有敬畏,或者說有共同敬畏,可能真的會變好,但也可能走上另外一個方向。更重要的是,這並非是建立一個現代化社會所必需的。理性思維才是基礎的現代觀念。這是無法通過敬畏來建立的,只有一步一步慢慢走,沒有捷徑。類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越來越世俗,超現實層面的東西並非完全消失,但是也在逐漸去除掉神秘力量的作用。同樣是馬克斯·韋伯提出了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去魅”,他說,“只要人們想知道,他任何時候都能夠知道,從原則上說,再也沒有什麼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而這就意味著為世界去魅。人們不必再像相信這種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蠻人一樣,為了控制或祈求神靈而求助於魔法。技術和計算在發揮著這樣的功效,而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確地意味著理智化”。理性的思維,追根溯源,從古希臘的哲學傳統已然存在。但直到啟蒙運動開始,方才發揚光大。西方在經歷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之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逐漸深入,帶動了對於社會科學的思考,很多原本被認為是真理的東西被推翻,人們不再盲信,而是要問為什麼。典型的理論,比如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合理性,他將合理性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其中的工具理性,正是啟蒙精神、科學技術和理性自身演變和發展的結果。

懷疑主義

佛的空、道的無、儒的新都是核心智慧,都是偉大的懷疑主義精神,為什麼沒有導致我們走上科學之路呢?這些偉大的智慧其實都被董仲舒之後的偽儒、犬儒掩蓋了,這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精神損失,使我們沒有走上理性邏輯文明之路。而是象孔老二所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忠臣孝子賢孫愚氓之路,佛道也必須臣服於犬儒皇家思想框架之下,(很多佛經和道經都是後人牽強附會瞎編的,很多已經遠離了佛道的真正智慧,都迎合當時,為了謀取私利而已)下而流之成了算卦迷信的爛東西充斥社會,流毒蔓延四方。

理性思維最大的特點,是使人們不再盲信,甚至迷信。在現代化理論之中,理性和敬畏可以說是相對的兩面。敬畏是不講證據的,只要信就好,不會去推敲,不管為什麼。而理性則講證據,要符合邏輯,經得起推敲。無論科學的發展,還是社會制度的演變,其實都不能缺少理性的思維。所以,去敬畏化才能現代化,這是有道理的。

集體的盲信會產生集體的無意識。理性思維則幫助人們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從大處說,它讓人們更加深入地探求自然和社會的知識,從小處說,它至少讓人不再輕易上當受騙。敬畏自由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概念。它包含兩個方面,敬畏的自由,不敬畏的自由。敬畏這個的自由,敬畏那個的自由。在此之外,還有一個批判的自由,這涉及言論自由。現代很多人一說到敬畏,就不準批判,這與現代性是相違背的。同樣的道理,如果說一定要有敬畏才算好,沒敬畏就有問題,這種觀念顯然也不對。

道德標準

敬畏不是必須的,但有敬畏的人是不是更好呢?不一定。沒敬畏的人未必就一定是壞人,有敬畏的人也未必一定就是好人。敬畏從來都有兩面性,它既可能讓人向善,也可能給壞人提供心理安慰。黑手黨中很多人在犯罪之後又去懺悔,懺悔完了可能就會覺得心安理得,下一次接著犯罪。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各種文藝作品中也經常能看到,可以說,在這種人身上,敬畏不僅僅是安慰,還給他們提供了支持。美國有一個調查,在美國的罪犯裡面,沒有敬畏的人不到百分之一,而在普通的美國人中,沒有敬畏的占百分之十幾。那么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一個人犯罪,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敬畏,但更多的,是他對法律的不尊重,對社會秩序的輕視,對公眾譴責的不在乎等。大到社會問題,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因為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等,但不大可能是因為沒有敬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文革”的時候人們都說敬畏,那個時候比現在好嗎?犯罪、詐欺、貪腐等和敬畏無關,但是道德倫理也和敬畏無關嗎?認為是的。道德是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是一個群體在漫長的時間裡共同選擇的最符合多數人利益的規則,因此,它也是社會得以正常運轉的條件之一。所以說,道德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而敬畏更多是感性的。這兩者不同。沒有敬畏的人,也有道德感,有敬畏的,也未必全都遵循道德。特別是敬畏非常虔誠的,往往會做出一些違反道德的事情,這樣的例子不少。敬畏不會強化道德感,反而在有的人身上會衝突。衝突是如何產生的?這就是需要注意的問題。道德倫理等,都有它的時代性,它會根據時代、社會環境、歷史發展等而隨之變化。所以並非所有的道德都是合適的,比如三從四德,在古代是金科玉律,在現代顯然不合適了。人類的道德總是在汰舊換新,有不適合的,就會被摒棄,有新的,會納入。但是有敬畏的,往往不會考慮道德本身的變化,因為他們的原則往往是很難變化的。

既然理性思維如此重要,為什麼我們卻一直缺失呢?理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現代社會中理性思維的崛起源自啟蒙運動,是建立在人性的解放,甚至是自然科學的發展上的。中國傳統社會一直都是一個森嚴的等級社會,並沒有人性解放的基礎。近代以來,雖然逐漸開始現代化的社會體系,但時間畢竟太短。理性缺失的後果是什麼呢?恰恰就是現在的許多社會問題。比如騙術橫行,假貨充斥、貪腐、不誠信等,這些問題都可以歸咎為理性思維和科學精神的缺失。人們的輕信,甚至盲信給這些負面現象提供了土壤,讓它們得以成功、蔓延。也就是說敬畏並不能治病,理性思維才可以?理性思維是現代化的基礎,沒有理性思維,即便是一時解決了問題,但依舊會重蹈覆轍,上一次當,還會再上第二次、第三次。

建設普及

如何建立理性的思維呢?首先應該從基礎教育做起,現代的教育中,缺乏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甚至相反,教人盲從、輕信,教人尊重權威、尊重已有的結論、知識等,這不應該是現代教育的狀態。古人尚且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尚且知道當仁不讓於師,現代人怎么反倒教人盲信呢?基礎教育之外,社會環境的培養也同樣重要,應該更多地通過科學普及,現代知識的普及,增強理性精神的培育,讓科學和理性成為社會的主流。中國一直在現代化的路上,我們說啟蒙中國,也100多年了,但是為什麼理性思維的建立這么艱難?還是因為有很多人相信敬畏是改變社會的捷徑,相信敬畏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本身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南轅北轍的。所以,理性思維的普及,首先需要改變這種觀念,然後才能談到成功的時間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