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紙[古代文化中的良好美德]

敬惜字紙[古代文化中的良好美德]
敬惜字紙[古代文化中的良好美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一種良好美德,代表著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相傳,中國文字是由上古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發明的,歷代的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對文化都相當敬重,久而久之,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

簡介

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也傳到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清朝以後,也參雜了宗教信仰和仕子對功名的追求。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密切關係,顯示出科舉社會中士大夫階層的重要地位。

記載

敬惜字紙,也就是敬惜帶字的紙,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燕京舊俗志》記載:“污踐字紙,即系污衊孔聖,罪惡極重,倘敢不惜字紙,幾乎與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於是,就出現了勸人敬惜字紙的善書,也就是所謂“惜字功律”。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一種良好美德,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代表著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字紙,代表的是文化。敬惜字紙,也就是要求敬重和愛護文化。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所以,敬惜字紙的思想內涵,不僅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在當今,仍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敬惜字紙”的敬重文化的思想內涵,有助於我們珍惜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道德啟蒙·敬師惜字

印光大師

師嚴道專,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謨,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痴。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印光大師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文字之力。假使世間無文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褻污,是直以至寶等同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褻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褻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此乃“王八”一詞之由來,吾人可捫心自問、反躬自省)。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可憐世人顛倒)。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褻瀆字紙,罪業滔天)!宋朝王文正公(注①)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注②)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諡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聯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字紙中來。(舉手之勞,澤被後代,何樂而不為!)

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使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里、毛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如今更不堪言)。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褻瀆,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瀆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極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貽子孫以愚劣之報乎!(咎由自取,禍自人興)

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展轉勸化,同皆敬惜書字,則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聰明睿智,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 民國二十四年 陳先善述)

注①: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年孤苦,端厚持重,進退有禮,善為文辭,曾詠梅花詩:“未須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頭上開。”鹹平中(998—1003)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被授予監丞,通判濟州。不久,奉詔入京,召試學士院,為著作郎,值史館。景祐元年(1034),為樞密使。次年,拜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後因不容呂夷簡專斷,同被罷相,以左僕射,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一歲。贈侍中,諡文正。去世十餘年後,仁宗親篆其碑曰:“旌賢之碑”,又改其鄉曰:“旌賢鄉”。著有《王文正公筆錄》。

注②:《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云:“宋朝王沂公,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燒之。一夕,夢宣聖(孔聖人)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未幾,果生一男,遂命名曾,及狀元第。”

紀念印祖說到尊經惜字

鄭頌英

印光大師的智慧德行,早已膾炙人口,無待我們贅頌了。但大師道業的成功,末學以為實在得力於刻苦實行“誠”“敬”兩個字。我們要認真實行大師的遺教,紹隆大師的道風,純真是紀念大師,純真不辜負師恩。現在且就大師平居所重,而世人日常所忽略的兩點,提出來談談。

先族叔祖玉田先生,前在普陀理藥業十餘年,親近印祖也有十餘年之多。他曾經對我說過,他所最欽佩大師的地方有兩點,這是他終身不忘的:一是尊敬經典,必雙手捧持,珍逾至寶。大師安置經書,始終是有條不紊:大乘經論居上,小乘經論次之,善書又次之,從不零亂雜置。二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必定嚴肅端正,不離恭敬。無論乾什麼,都是絲毫不苟的。這真是聖賢作為,道德文章,足為後學圭臬!

我看到人家拜經,供奉所拜的經典在上,一字一拜的頂禮,這當然是很大的功德。但那拜經的人,平時對於經典,往往只手捉擲,任意安置,或與雜書雜物同置。拜過之後,恭敬心就沒有了。尊敬到應該一字一拜的經典,拜過了就毫無恭敬心,可以隨便取放了嗎?豈不矛盾!由此可知,他們頂禮時也不過是人云亦云而已,何嘗知道尊經與尊經之道。這樣的拜經,不過種善根而已。而缺漏所在,實足引起警覺。我們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亟須以大師為楷模,不憚煩瑣,如法尊敬經籍才是。

文字為世出世間一切言教之本,惜字所以重文,重文所以重道。大師對此也極其重視。末學從前對於惜字的懷疑,曾受到過大師的呵斥。現在字紙充斥得太多了,實行惜字,實感到麻煩(尤其在都市中),因此忽略疏懈的人很多。但是應行之道,是不應憚煩的。須知克己制欲的事,都是麻煩困苦的。有志者畢竟要抖擻精神做去。所以追念大師,更應仰學大師以身作則的言教。 (原載《印光大師永思集續編》)

惜字紙就是積福德

淨空法師

問:請問如何福慧雙修?現在字紙十分普遍,每年我們做功課,也製造了不少的字紙,拿字紙來包東西更是普遍,這會受報折福嗎?

答:「文以載道」,我們要尊重字紙,不能隨便丟棄,決定不可以拿來擦桌子、包東西,這不恭敬。道理在此,惜字紙是積福德。儘管現在的報紙都教人殺盜淫妄,真正正面教誨的很少,但文字無罪,糟蹋字紙同樣折福。今天我們決定不可以用印佛經、佛像的字紙拿去作踐,那就折大福了。

有同修問我:「我們的佛像用舊了,經書破損了,怎麼辦?」一般的作法,是將它火化,最好是送寺院的火化爐,不能在其他地方火化;但在野外很乾淨的地方,你把它焚燒之後,將灰埋在地下或灑在江河,這是恭敬。可是現在一般都市,不讓隨便燒東西,所以要在當地寺院的火化爐火化。如果是線裝書就不可以火化,線裝書大概總有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這是文物。破舊了可以修補。線裝的經書破舊了,拿去裱褙,就跟裱字畫一樣,下面托一張棉紙,整部書拆開來裱褙,然後再把它裝訂起來。裱一次,大概可以再使用五百年。這是歷史文物,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不能隨便火化。另外,諸位必須曉得,字紙最好不要包東西,因為油墨有毒。 (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44)

敬惜字紙的意義甚深甚廣,文以載道,書破了要修補;實在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將它焚化,不敢褻瀆。這就是重道。我們通常講“一切恭敬”,對於法寶之恭敬為最。經書屬於法寶之一,雖然現代印刷術發達了,我們對於經書還是一樣要尊敬。敬才有福;褻瀆就是造罪業,也就是折自己的福報。不知道理的人,天天在折福,無可奈何!我們明了的人,就不可以這樣做。包東西不能用字紙,應當用牛皮紙或包裝紙之類的,千萬不要用字紙包東西。

(摘自淨空法師《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古聖賢都教我們惜字,不要棄字紙,現在有許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實際上關係很大。因為文字是傳持聖教的工具,這些年當中我極力提倡文言文的學習,我深深的體會到。文言文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了不起的發明。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學術思想,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授而沒有錯誤,這種功德都要歸諸文言文的發明,因為我們古代的祖先早就想到言語是會隨著時代、地域變遷。古人的言語跟我們現在的言語不相同,由於言語上的隔閡,意義的傳達一定會遭遇到嚴重的困難,於是才發明文言文。將文字與言語分開,言語會變而文字不變,換句話說,只要把意思用文字記錄下來,縱然傳到以後幾千年、幾萬年,依然是毫不遜色,沒有差異的,這樣一來,今人只要運用文言文的工具就如同與古人面對面交談一樣,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苦心,他們深思遠慮為千年萬世的子孫們著想,把他們的智慧、學問與人生的體驗,一代一代的傳授下來,所以我們對於文字要珍惜、要看重。惜字紙的用意就是教我們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用意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懂得了,我們對於古人所講的“勿棄字紙”這個說法就不會覺得奇怪,而且也認為是理所當然,我們在生活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就這樣做了,給年輕人、給後一代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淨空法師講解《陰騭文》大意)

敬重經書字紙福壽無量——淨空法師

為人不必苦貪財(看你福),貪得財來天降災(不如無)。

既是有錢人不在(誰來用),不如人在少貪財(既是福)。

勸君行善謂無錢(有也無),禍到臨頭用萬千(無也有)。

欲要留君談善事(去也忙),一朝命盡喪黃泉(忙也去)。

氣運循環歲月新(莫虛過),須防邪說亂吾真(最可怕)。

時時檢點身心事(恐有錯),那有工夫論他人(管閒事)。

世間萬事總有天(不容算),順理操持聽自然(天理在)。

使盡機關心血瘁(徒枉然),到頭難帶半文錢(一場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