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敦煌曲子詞,本世紀初,大量五代寫本被發現於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隨之而重新問世的唐五代民間詞曲,或稱為敦煌曲子詞,或稱為敦煌歌辭。它們是千年詞史的椎輪大輅,內容廣泛,形式活潑,風格繁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了詞興起於民間時的原始形態。敦煌詞的輯本,有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詞集》,饒宗頤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辭總集》等。
敦煌曲的相關信息
在莫高窟各代浩如煙海的壁畫中,展現了許多的古代樂舞藝術,留存著大量的樂舞形象資料,現編的492個洞窟中,236個洞窟有樂舞圖像及奏樂圖、舞蹈圖,各種類型的樂伎約4000身,樂隊500餘組,各種樂器44種、4500餘件,這是一部古代樂舞藝術的歷史畫卷,在世界壁畫史上,僅以反映音樂事物而言,不論在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敦煌曲的影響
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敦煌音樂文獻--敦煌曲譜和敦煌舞譜及相關資料也是敦煌樂舞藝術的重要內容,它所包含的敦煌變文、經卷、曲子詞及唱贊作品,敦煌文書中有關樂工、樂譜、音聲人的編制、供給、記事,以及寺院與社會之間的音樂活動記載等,無一不反映了豐富的敦煌樂舞藝術。此外,所出洞窟中的岩畫、墓葬壁畫、畫像磚中也有不少樂舞圖像。
敦煌曲研究
【資料形態】碩博文庫|中國台灣
【文獻屬性】[台灣]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73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文章標題】敦煌曲研究
【文章作者】林玫儀
【指導教師】鄭騫
目前研究敦煌曲的學者皆仍停留在校訂考證的地步,還未有人能就文學及文學史的觀點作進一步的研究。筆者以為,校勘的工作經過前輩學者的努力,已經有相當的成績了,因此,我們對敦煌曲的文字也已有了相當的了解,今後應該在這些基礎上從事文學及文學史的探討,進而評訂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也就是本論文所要作的初步嘗試。
本論文共包括四章,第一章是“敦煌曲的內容與風格”,第二章是“由敦煌曲看詞的起源”,第三章是“敦煌曲與文學史有關的幾個問題”。第四章是“雲謠集雜曲子輯校”。
第一章是“敦煌曲的內容與風格”。敦煌曲和變文一起發現,六、七十年來,變文之研究已經風行了全世界,反觀敦煌曲,則依然是寂寞之學,連在國內,大家都對它很陌生,這是因為從來沒有人站在欣賞的立場,詳細地介紹過它的緣故。筆者有鑒於此,故花了極大的篇幅來介紹它,所以這么不憚其煩,就是希望能忠實地反映它的全貌,如此才能在文學史上給它一個正確的評價。
詞究竟起於何時,一般說法都以為是中唐,作者在第二章中,分成“詞之起源時代”及“詞之起源背景”二方面來加以申論。在第一部分中,筆者提出三個證據來證明詞在盛唐即已成立:(一)教坊記列開元曲名二七八調,大曲名四十六調,由於敦煌曲之印證,知此書所載極為可信。(二)敦煌曲中有可信為盛唐之作品十闋及調名一。(三)唐代著錄的長短句作品中就有很多是初唐及盛唐人作的。在這一部分之末尾,又附有菩薩蠻調之時代問題。筆者從(一)教坊記有菩薩蠻調。(二)敦煌曲中有德宗時的菩薩蠻二闋。(三)奇男子傳中已有“菩薩蠻”之名。(四)唐代有關記載中無“女蠻國”之名,杜陽雜篇所記,蓋為驃國獻樂之誤等方面證明杜陽雜編之說不可信,而菩薩蠻在盛唐即已盛行。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從歷史背景方面證明詞之起源主要受胡樂影響,而胡樂之傳播主要則是借著佛教之力量。至於詞源於詩經、源於樂府、源於絕句及朱子泛聲填實說之不可信,也一一予以辨明。
第三章討論敦煌曲與文學史有關的幾個問題,共包括四個要點:(一)慢詞與長調不同。(二)長調不起於柳永。(三)詞有襯字。(四)詞與曲之關係。這也是敦煌曲發現後,對詞的傳統看法需要重新修訂的地方。
第四章是“雲謠集雜曲子輯校”。雲謠集是早於花間尊前的結集,兼有雅麗的辭藻和純樸的民間風味,在文學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向來研究敦煌曲的學者,也多半致大於此集的校訂;惟是輯校之諸家,如唐圭璋、任中敏等,皆未獲見原卷,而劉復、王重民、饒宗頤等曾睹原卷的學者,又沒有從事輯校的工作。故筆者不揣譾陋,以饒書及其所附圖版為底本,而以諸家之說參校,間以己意補充之,冀能得出一較理想之校本,而對研究雲謠集者有所幫助。
總之,敦煌曲是一門新的學問,其中有待研究之處尚多,但這方面的材料仍嫌心太少,且筆者因為未能目睹原卷,只能根據饒宗頤《燉煌曲》所附原捲圖版及諸家校訂本來作研究,其中疏漏之處必然很多,希望以後有機會補充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