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敦化古稱敖東。小城西邊10公里處,散漫地堆疊著一片石群,大者如屋,小者如磐,一塊塊都似墨染了一樣黑,又都密密地布滿小孔,如蜂巢一般。看著是些浮石,卻是大馬力的拖拉機也拽不動,都是生了根的。幾百年里,石群就在荊刺叢野草堆里荒蕪著,沒人理會,像老天爺秘密扔下的黑匣子,沒有人知曉它的隱秘。風飄雨洗,霜雪浸潤,荒野間的這片石群越發變得荒涼,恍恍惚惚地更藏著些詭異詭怪。詳細情況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一位老師和他的學生也在對這片石群進行研究。研究斷斷續續進行了兩年,依據地質科學理論,推斷石群為岩漿噴發產物,這處小盆地,位於敦化——密山斷裂帶,歷史上的火山噴發活動曾經相當頻繁。而這片石群,屬於又一類型的特珠火山地貌。類似的火山地貌,在大興安嶺的阿爾山中還有一處,不過,這一處要更為典型。從地球成長發育的角度看,東北亞區域似乎仍屬青春期。自新生代晚期開始,興安嶺和長白山多次發生大規模火山活動。逶迤於兩條山脈之間,有長白山、鏡泊湖、龍崗、阿爾山、五大連池等處火山群。每處火山群,皆有獨異的自然景觀,並伴生不可解的自然之謎。同屬於火山湖,長白山天池有出口無進口,水卻不涸不竭;天山天池有進口無出口,不知水從何而泄,阿爾山天池山天池既無進口又無出口,水卻永遠至清不腐。大地的奧秘,憑人費盡猜疑。近世關於長白山和興安嶺的火山噴發,歷史記載也十分疏略,據載: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十四日,遙望長白山處,“天地忽然晦冥,時或黃赤,有同煙焰,腥臭滿室,若在烘爐中。人不堪重熱。四更後稍止。而至朝視之,則遍野雨灰,恰似焚蛤殼者。”其後的17年,《黑龍江外記》載:“墨爾根(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震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這一記載,卻是頗有價值,按照一般常識,地殼活動熔岩噴發,總要締造千丈萬丈的高山,這裡卻是形成池沼。可見熔岩噴發造成的地貌多種多樣,並非僅是噴涌成山一種類型。阿爾山地當大興安嶺西側,正處一條火山熔岩帶間,在眾多的大同小異的火山群之間,是形態獨特的石塘林和噴氣碟。石塘林因岩漿涌流形成,奇妙的是噴氣碟,恰如其名,狀貌就是粗陋不堪的碟形。淺淺的,不過一二尺高,呈現喇叭狀,成因是上涌的岩漿和熱氣能量不大,衝擊時有氣無力,這樣,在大地上就只是留下些形狀奇特的石堆石塊。這種現象,又多發生在晚近的年代。敦化石群和阿爾山火山錐間噴氣碟的成因大體相同,都屬裂隙式噴發形成的地質奇觀。敦化處於長白山和鏡泊湖兩個火山群之間,巨大的地底能量都已在兩翼釋放。當兩翼呼嘯吶喊激濺噴涌時,這裡不過隨聲附和,喊幾嗓子幫幫腔做做樣子而已。其實,敦化一代的古怪石群,數百年前就已引出種種誤讀。光緒七年(1881),胡適之父胡鐵花受吳大澄之邀,千里迢迢來東北考察邊疆地理,去往寧古塔(寧安)途中,路過鏡泊湖畔的德林卡倫(關卡),出一山谷口時,“地忽寬曠,周圍皆平山。中廣約十餘里,下皆青石,石皆有孔,小者如蜂房,大者如杯碗、盆盎不等。下通泉脈,空處如井如池,或丈余,或數尺,澄然凝碧,曰德林石,一異境也。”這一地貌,即是典型的裂隙式噴發形成的地質景觀。胡鐵花先生在其所著的《東北海防札記》中曾詳記此事,距此石群不遠,“其南為阿卜湖,即《明一統志》所言之鏡泊(湖)也。由卡倫而東半里許,路旁有石,高約三尺,圍約四五抱,中空,狀如爐。僕夫指以示予雲是老君鍊石爐。昔此地陷,老君設爐鍊石以補之。故石皆有孔,與他處不同。其實無稽之言也。”
詞條標籤
自然資源,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