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孫喜亭教授這本《教育問題的理論求索》是他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教育問題觀察研究的成果。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個價值問題,價值觀不同,就會對教育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和說明,這本論文選集,大體記錄了作者對中國教育問題的認識和理論求索。文集按在刊物上發表的時間順序和原貌編排,以利讀者了解作者對教育問題的認識進程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序言
孫喜亭教授這本《教育問題的理論求索》是他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教育問題觀察研究的成果。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個價值問題,價值觀不同,就會對教育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和說明,這本論文選集,大體記錄了作者對中國教育問題的認識和理論求索。文集按在刊物上發表的時間順序和原貌編排,以利讀者了解作者對教育問題的認識進程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所選的40篇論文中,作者所研究的問題,大體是“教育學”範圍的問題。(1)作者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出發,研究了教育發展變化的根據即教育與諸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在教育與生產的關係中,作者從現代生產的特性論證了教育與生產的本質關係,同時也說明了教育與生產的質的區別和各自的規定,指出了教育不是生產力,教育不是“產業”,學生不是商品;作者認為,教育是與生產密切相關的非生產性的活動,具產業的屬性,但並非產業。在教育與經濟基礎的關係中,作者分析了把教育作為上層建築的偏頗與絕對化的缺點,但也指出了教育確有上層建築的屬性,看不到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不僅不科學,同時對教育實踐也是有害的。在教育與政治的關係中,作者指出,教育與政治之間存在著本質的聯繫,但把它們間的關係說成是決定與服務、決定與從屬、決定與反映,也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常識。它們間的關係應是相互影響,當然影響有直接與間接、持久與暫時、強烈與穩定的區別,政治給教育的影響是直接的、持久的、強烈的,影響著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影響思想教育的內容,影響著教育思想等。
文摘
一、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統一的社會實體,人首先是勞動力,因為人不勞動,沒有社會生產,人本身就無法生存,人類社會也就不能延續和發展;然而人為什麼要勞動,勞動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回答這一問題,這又不能不回到人自身,人正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勞動,因而人的勞動是生存和發展的手段,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人的勞動實踐的最終目的。若把教育僅看作是勞動力的教育,那就是手段的教育、工具的教育,而不是目的教育、人的教育。人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而不僅應是勞動力的教育。
二、“勞動力”和“人”的內涵與外延並不統一。按許滌新主編的《簡明政治經濟學辭典》中對勞動力釋文規定:勞動力就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們擁有的並運用於勞動過程中的體力與智力的總和。蘇聯、沃爾科夫主編的《政治經濟學詞典》,也作了同樣的表述。這就看出,勞動力就是人在勞動時所需要的體力和智力。體力無需說明,而智力則指的是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術。除此,人的多種素質,都不能在勞動力概念之內。而人的內涵,較之勞動力的內涵就寬廣的多了。
目錄
1.關於教育規律客觀性質的幾個問題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理被曲解了
3.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質的規定
4.從社會再生產看教育的地位與作用
5.關於毛澤東同志教育思想的研究
6.馬克思關於教育對社會生產發展作用的學說
7.現代化生產與教育現代化
8.試論教育的出發點
9.教育本質問題研究
10.對教育的再認識
11.關於教育價值觀的研討
12.教育價值觀問題再論
13.教學改革中若干基本認識問題
14.人的教育與勞動力教育
15.人的價值·教育價值·德育價值
16.人的發展·教育過程·德育過程
17.教師勞動的屬性、特點和教師勞動力再生產問題
18.馬克思主義與德育的灌輸原理
19.關於教育的本質與功能的探討
20.關於教育功能的思考
21.科學技術、生產力與教育
22.市場經濟與教育的關係需要有個科學的定位
23.論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模式
24.論大學教育的文化價值
25.關於課程體系改革的若干問題
26.素質與教育
27.教育的基本任務在於塑造民族精神
28.中國教育學近五十年來的發展概述
29.當前基礎教育的改革是要取代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嗎
——與一種課程觀討論
30.新教育方針的確立步履維艱
——由“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向“教育為社會主義明代化建設服務”轉變的曲折過程
31.教育具有“產業”屬性,但教育不是“產業
32.學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內而外的生成嗎?
33.德育要拒斥任何意義上的“傳遞”、“灌輸”嗎?
34.關於教學改革中若干基本認識問題的思考
35.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確立
36.基礎教育的基礎何在?
37.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認識上的飛躍
38.論“以人為本”和“育人為本”的教育觀
——再論教育的出發點問題
39.從“實踐”觀點對“教學活動”的解讀
40.關於“教育”的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