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也稱情節性舞蹈。是通過一定的情節事件,來塑造人物、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的舞蹈。敘事性舞蹈和舞劇雖然都具有不同的人物和一定的情節,但它們卻有根本不同的特質。敘事性舞蹈一般都比較短小,情節比較簡單,不象舞劇那樣有著複雜的情節、曲折的故事和尖銳的矛盾衝突。

基本信息

概念

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
顧名思義,所謂敘事性舞蹈,是以敘述某一特定事件為前提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情節舞。從更廣義的角度講,舞蹈小品、甚至動作性較強的某些啞劇表演,也可歸屬到這一類品種之中。

一般地說,敘事性舞蹈的藝術構思,都要求具有簡煉的、集中的核心事件,鮮明的人物個性,典型的情節 ,生動的細節,以及在事件的推進中進行起伏跌宕,有始有終的表達。

敘事性舞蹈都帶有一定的故事性,並由此而說明一種思想傾向,表彰一種高尚情操 ,宣揚一種人際關係,或鞭撻某種醜惡現象,使觀賞者從中得到某種教益,或有所領悟,有所啟發。

分類

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同其它藝術一樣,包含有許多個性鮮明、風格迥異的種類。從舞蹈分類學的角度,中國著名舞蹈家吳曉邦同志曾分列為: 民間舞蹈古典舞蹈民族舞蹈芭蕾舞、中國 現代舞

以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為界,可分為中國古代舞蹈與中國現代舞蹈兩大類。

從舞蹈藝術本身的專業加工與規範化程度的大小、多少、深淺來說,可分為中國古典舞蹈與中國民間舞蹈兩大類。

總之,舞蹈的分類,宜粗不宜細,因為中國舞蹈藝術的品種還處於發展與形成之中。但是,無論是粗分或細劃,就舞蹈的品種來看,將必然向多樣化方向發展。

舞蹈特點

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 長於抒情”,並側重分析了一些花、鳥、魚、蟲和表現自然景物的作品。這些作品,無論是取材於自然界的動物或靜(植)物,目的都是為較深刻地表現人的 思想感情,而絕非僅僅囿於“物”和“景”的本身。否則,也就失去了其作為藝術美而存在的價值。因為一切藝術的真諦, 都是為反映人類社會生活而不斷發展的,它的最基本的一面,就是把人類生活的本質,真實地、生動地而形象地再現於藝術舞台。對真的、善的、美的,則讚美它、歌頌它;對假的、惡的、醜的,則暴露它、鞭答它。舞蹈藝術與其它 姊妹 藝術一樣,共同肩負著這一嚴肅的藝術使命。但是,各種藝術完成其使命的方式和途徑是不盡相同的。僅就舞蹈來說,可以使用抒情的方式,也可採用敘事的 途徑 ,或運用其它什麼樣式,這就形成了 舞壇 多層次、多風格、多品種的景象。舞蹈“長於抒情”,主要是針對特定的題材和表現手法而言,並不是指一切舞蹈品種都 排斥 敘事。從 廠義 上講,舞蹈能否敘事?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敘事性舞蹈是舞蹈諸品種之中的佼佼者之一。舞蹈 藝術 多品種的現狀與發展。是為滿足人們欣賞需求的必然。有的觀眾偏愛 抒情性舞蹈 ,有的則喜好敘事性作品,還有的更熱衷於舞劇或其它品種。應當看到,在我國舞台上出現的大量的富有情節性的舞蹈,以及大大小小的 舞劇 ,都是不同規模的敘事性作品。因此,問題不在於能否 敘事 ,而是取決於怎樣敘事。

作品欣賞

敘事性舞蹈 敘事性舞蹈
《蘇絲黃》 《蘇絲黃》
1980年 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獲一等獎的雙人舞 《再見吧!媽媽》,就像一首敘事詩一樣,激動著人們的心弦。它表現一位小戰士在戰火中負傷,回憶起自幼在母親懷抱里成長,直至告別親人,從軍參戰,最後以緊握爆破筒沖向敵陣光榮獻身的壯舉,舞蹈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頌歌。然而,這部作品在表現手法上卻是獨闢蹊徑,別具匠心。編導在處理這一政治性很強的題材時,突破了過去描寫戰爭題材的常規,沒有限於單純的敘事,去擷取沖啊、殺呀、格鬥等所謂富有“舞蹈性 ”的戰鬥過程,而是藉助於對自衛反擊戰的戰鬥生活畫面,盡情抒發人(戰士和母親)的思想感情,表述人的內心活動,以母親鼓勵兒子,兒子勇於獻身的壯烈行動,揭示了面對敵人入侵,堅決奮起抗擊,為了祖國和人民,不惜犧牲生命這一深刻的主題思想,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敘事舞蹈 《蘇絲黃》

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中另一部獲一等獎的三人舞 《金山戰鼓》 ,就以抒發激越之情為主線,用極其洗鍊的情節,敘述了宋 朝巾 幗英雄梁紅玉抗擊金人的事跡。舞蹈編導以巧妙的藝術構思,嚴謹的情節結構,展現了一場宏偉壯烈的戰鬥場景,刻畫了一代英豪的高大形象。 《金山戰鼓》 僅僅出現三個人物—梁紅玉和她的兩個愛子,整個作品以母子擊鼓為貫穿動作,將舞台作為中軍將台來實寫,把“十萬雄兵戰大江”的壯烈場景放在幕後作為背景而虛設。這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實代虛,以虛烘實;實中有虛、虛為實存,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當我們以藝術的眼光來欣賞這部舞蹈時,儘管舞台上所給予我們的是有限的人物,直觀視覺僅僅是母子擂鼓戰金兵的生動形象,而縈繞在我們心頭的,則是“十萬雄兵戰大江”的壯烈場景。當然,這一壯烈場景是需要欣賞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得到的。 著名傣族舞蹈家 刀美蘭 表演的獨舞 《水》 ,只反映了傣族人民日 常生活中一件平淡無奇的小事——一個傣族少女擔著水罐在江邊(象徵著岸邊的小平台)打水、戲水、洗髮、晾發、挽發……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舞蹈形象,卻是那樣 意境深遠,樸實無華,它所給予我們的美的愉悅,遠遠超越了舞蹈本身的描摹程式。水,浸透了我們的心扉,把我們帶入了對祖國西南邊睡生活的無 邊遐 想——西雙版納的密林; 瑞麗江邊 的孔雀;碧透的瀾滄江水;酷似錦緞般的朝霞;一叢叢鳳尾竹掩映下的竹樓;擔水罐的少女……不禁使我們感到生活是那樣美!它像一首抒情詩,又如一幅風情畫。也許,對一個未曾到過 傣族 地區、或者不甚了解傣族人民風情民俗的人,難以引起這么強烈的共鳴,產生如此豐富的遐想。然而,舞蹈《水》所創造的動人形象,卻是可以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它是一個樸實無華的傣族少女美的化身。
舞蹈欣賞除有賴于欣賞者的藝術修養和藝術素質外,與每個人的 生活閱歷 和文化水平也有極大的關係。一個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過迫害的人和另一個沒有受過這種磨難的人,看了歌頌張志新烈的舞蹈 《割不斷的琴弦》《無聲的歌》 ,絕不會產生相同的感受。但是,舞蹈作品深刻的思想 蘊意 ,鮮明的 人物形象 ,是可以撥動絕大多數人的心弦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